崔兆杰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
马军 著名环保人士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刘国涛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环境法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
环境这一似近又似远的话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马尔代夫政府在海底开会、尼泊尔内阁在珠峰上开会,这看似搞笑,实则无奈。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的召开,让全球目光再度聚焦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010年,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或将在环境的变化下改变,因为“生活影响着环境,环境改变着生活。”
节能减排短期会致物价上涨
齐鲁晚报:不久前,万里之外的哥本哈根成为全球的焦点,世界气候峰会与中国百姓有何关系?会上的承诺或减排目标,会对中国百姓产生哪些影响?
马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利的一面主要在长期,可大大降低全球面临气候变化风险,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对百姓也有价值,环境质量改善、能源稳定供应,老百姓的生活将会持久受益。
不利的一方面主要在短期,即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抑制,由于碳排放要收费,当发展受抑制时高耗能产业等项目亦会受影响,由此会影响到其提供的就业机会,便会产生就业问题。
刘国涛:低碳经济将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节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每一个消费者都是气候变化的肇事者,同时又是寻求解决方案的一分子。应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崔兆杰:大会产生决议或者承诺,对每个中国百姓来说都会有双面影响,有益的一面是可以保证我们及子孙后代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不利的一面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降低碳排放量,短期内会导致生产成本升高,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影响。
少开私车便是“低碳生活”
齐鲁晚报:近年“生态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逐渐被人所知,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态城市与普通市民有多大关系?百姓面对“低碳生活”的概念,怎么生活才算得上“低碳”?
马军:如果一个城市要低碳,需从规划上开始。如果无限制地扩张,像洛杉矶那样“摊大饼”式的发展,无法以公共交通解决出行,只能以私家车代步,这就是一个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节水节电的做法,会产生巨大环境效益,由此对环境产生影响。
刘国涛:其实,低碳的生活方式已在很多市民的生活中显现。比如,出行时更多地选择步行、骑车或公共交通而不是开私家车,多使用节能产品,及时关闭电源,少用空调,生活用水循环使用。还有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等,这些小做法会直接或间接地降低碳排放量。
崔兆杰: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由以往的注重物质享受的消费模式转变为绿色低碳型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当代人的健康,且减少了对后代人的不利影响。因为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实现生态型消费。
一些疾病传播背后是“人祸”
齐鲁晚报:从您的研究领域或生活经历上看,目前环境正在怎样影响着人们生活?而公众的环保意识处在什么水平?您生活中是否会注意多采用环保的方式?
马军:现在,大城市约有一半的居民都暴露在空气污染中,对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易发生人群——老人、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对中国来说,可能是最紧迫的问题。生活中应该尽可能多地提倡节能,比如水电。其实,很多人节水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内心的珍惜,这就是一种进步。
刘国涛:近来极端异常天气频发,一些疾病大面积传播,从环境问题研究专业人士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看似“天灾”的自然现象,其实隐含着诸多“人祸”的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在被逐渐唤醒,并处于初始和起步阶段。我们一直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现在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也很强,所以这项工作应该进展很快。
崔兆杰:现在极端异常天气频发、温度变化异常、南方暴雪均与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待环保问题的一些做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随地吐痰、乱扔废物,宣传和执法的力度相对薄弱等。 但相比以往,已有十分明显的进步,如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废物的交换利用等等。
环保目标将更关心公众健康
齐鲁晚报:2010年,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我们有哪些期待或可预见的朝积极方向的努力和做法?
马军: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作为第一次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五年计划,2010年是一个收官之年,但实际上距节能减排目标还有差距,因此这一年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十二五”计划又要制定,可能会提出新的更严格的环保目标,也会提出新的环保指标,将与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安全更加相关,这些都比较值得期待,相信低碳和节能会成为2010年环境问题的热点话题。
刘国涛:2010年,会有更多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被开发并应用到各行各业,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将被更广泛使用。
崔兆杰:在2010年及以后几年里,相信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将自主采取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有效行动,加大环境和生态治理与修复力度,着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源头防治污染,更高层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记者赵恩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