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公众参与是节能减排重要实践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专家:公众参与是节能减排重要实践者
2009年12月30日 09:31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哈尔滨举办,银装素裹的冰城不仅迎来了国内外的客人,更迎来了一个热点话题——“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

  “哥本哈根大会”怎么看

  时值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不久,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中有的刚刚从哥本哈根归来,他们对气候大会的解读备受人们关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在论坛发言中对哥本哈根的成果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他说,“根据‘巴厘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议》,国际社会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谈判制定一个全球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的全新的体制。”因此,哥本哈根大会可以看作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议题有很多,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是两大议题,即有关《京都议定书》存废和提升实施公约义务的谈判,虽然结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这次会议推动了多国国家领导人更加关注气候问题;其次,对于推动树立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这也是一个走向低碳经济的动员会。”

  中国“节能减排”怎么办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节能减排”不是口号,而是实践,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被看做是“三足鼎立”的推动力量。

  近年来,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但“节能减排”并不是只靠政府去做,各种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何种作用?也是论坛代表和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体,这也决定了企业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方面应用的主体,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实践者。”由于很多新兴绿色技术尚处在研发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技术那样大,有的方面甚至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我国在绿色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依然存在抢占制高点的潜力。

  除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的广泛参与也被视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实践者。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的意识形成,到关灯、关空调的管理节能,再到改换节能电器的技术节能,现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所说,“在当前实际生活中,忽视环境保护、忽视节约资源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要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场以外,我们要重视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此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

  国务院参事徐锭明说:“有人用几部手机,有人用SUV,甚至两辆、三辆,这是不行的,要节约资源,尤其要减排二氧化碳,因为地球在发烧。”同时,他也表示了自己对实际减排成效的担忧,“真正减排了,还是数字减排了?政府在这方面要负起责任。”

  “低碳经济”呼唤“低碳生活”

  在论坛上,很多人留意到一个细节:论坛为大家准备的会议记录笔并不是往常的签字笔或者普通铅笔,而是一支由哈尔滨本地企业生产的环保铅笔,对废报纸的利用取代了原先对木材的依赖,既实用又美观。这似乎意味着主办方对“低碳”话题的一次实践。

  事实上,节能减排、加强低碳经济力度,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责无旁贷。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在中国,“经济能力前100强的城市,它所排出的温室气体大概是整个中国温室气体总量的一半。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想搞低碳经济,基本上要在三个部门进行: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和建筑部门。这三者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整个经济体系当中占80%到85%,这其实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重点。”

  参加论坛的代表大多对成思危的主旨发言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所谓“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主任潘家华也认为,对低碳经济应该全方位理解,中国对“低碳经济”应该有自己的认识,“节能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是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消费方面我们有非常大的空间,现在所有的广告都说是尊贵奢华,这绝对不是低碳的,所以需要每个消费者也要做相应的努力,帮助我们走向低碳经济。” (记者杨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