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区再现“气荒”公众不认同“天气致气荒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多地区再现“气荒”公众不认同“天气致气荒说”
2009年12月28日 11:2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能源体制弊端,正在从更多的方面表现出来。继“电荒”以及局部地区出现的“油荒”后,2009年下半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次遭遇了“气荒”。

  各地天然气告急

  第一轮气荒刚刚过去,新一轮气荒又再度来袭。

  12月16日,重庆市一家私营企业主称,他的公司原有几辆烧压缩天然气的车,在近期都改回烧汽油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加气太难”。

  据了解,从11月18日重庆市政府发布有关限制私家车在10:00到22:00之间加气,到11月21日开征车用压缩天然气附加费后,重庆主城区的出租车加气难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不过,私家车用气、工业用气困难依旧。

  前述业主称,在当日22:00后赶到加气站,很多加气站都告知私家车零点后再加。但到了次日零点之后,仍有大量私家车排队加气,而且需要排队几个小时才能加到气。

  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重庆长寿区的经委经济运行科科长向建平12月16日称,该区工业企业的用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得到缓解”。近一个月以来,该地区每天的用气缺口在220万立方米至280万立方米之间。每天的损失在4400万到8400万元之间。

  而重庆并非个案。

  近来,武汉市内部分天然气加气站也出现“断气”或者限量供应现象。据当地市民描述,个别加气站前等候加气的出租车一度长达一两公里。从12月13日起,武汉市再次对全市天然气工商业用户实施全面停限措施,停限的范围还包括一些公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杭州。北方的一股较强冷空气也让杭州天然气再次供应紧张。杭州市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上一次明显“气荒”相比,这一次应该会相对缓和些,天然气缺口在17万立方米左右。

  此外,长沙、西安等城市也相继出现了天然气短缺现象。

  事实上,这已是近段时间以来,中国第二次遭遇“气荒”。在11月中下旬,随着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的来临,全国许多地区突然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现象,部分城市供需缺口达40%,天然气批发价格也迅速暴涨。

  冷空气“背黑锅”

  “12月中旬全国大范围寒潮来袭,导致了今冬的第二轮气荒。”这是所有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同的一个理由。

  中石油方面称,“第一次寒潮使中石油严重透支,12月的气荒在意料之中。”伴随11月寒潮爆发的第一次气荒,让中石油的所有管道满负荷运转,储气库采气输出也到了极限。因此当寒冬真正来临的时候,气荒局面不会有大的改观。

  分析人士指出,11月份寒潮过后,12月南方的寒冬才刚刚来临,而真正用气高峰就在春节前后。换言之,当春节来临之时,或许才是供气巨头们经受考验的真正关头。

  不过公众并不认同“天气导致气荒说”。

  “雨雪天气只是诱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是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才是加剧“气荒”蔓延的罪魁祸首。

  “天然气本来就有冬夏冷暖之分,这是自然规律,难道天冷就要断气吗?”更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天然气生产领域的两大垄断国企。一个被誉为“太老旧、太俗套”的垄断话题再次引起公众的热议。

  有专家指出,垄断国企存在着以天然气供应紧缺“逼宫”涨价的嫌疑。

  但垄断巨头们表示,他们已经动用了储气库来满足需求,自第一轮气荒爆发以来,他们每天提高2000万立方米的供气量,目前管网已经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不过,由于缺乏第三方证明,这一点也很难为公众所信服。

  能源“荒”不断

  各方各执一词,真相难辨。

  事实上,此种情况在中国能源领域里并非头一遭。分析者指出,如果将“天然气”替换为“石油”或“成品油”,就会得到我国能源领域一个经典问题的表述,而这个问题自从我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就没有停息,一个常见的触发原因也是天气变化导致供应紧张。

  比如,2005年8月,珠三角地区遭遇了罕见“油荒”。在广州市内,加油站“汽油未到”的告示下面几百米汽车长龙苦候的景象随处可见,油站周边交通拥堵不堪。黄埔油库门前,来自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汕尾、揭阳等地的司机们为了等到放油,吃喝睡全在车上,有些等待超过了20个小时。而当时,供油企业也将“板子”打在天气上,称油荒是受台风影响所致。

  由于台风是沿海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公众无法苟同“天气说”。当时,地方媒体纷纷把矛头直接指向石油公司,公开批评其“因为国内油品寡头们要求再次升高油价没获得批准,人为地制造供应紧张,以要挟国家有关部门”。

  只不过,现在轮到天然气了。

  今年以来,能源价格集中调整加剧了市场的预期、公众的集中反弹,不少人质疑两大巨头是“捂气惜售”,“挟气涨价”。

  此外,每次面对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政府的表现也总是“差强人意”。

  面临上游来气来油减少的局面,政府通常会做两件事:首先,与中石油或中石化协商,争取让巨头们不要太吝惜,多供应一点;此外,就是“调峰”,尽量保证居民的生活需要,对工业用气或用油进行一些限制。

  不过,根据经验来看,在解决关键问题上,这些措施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比如,2005年的广东“油荒”,政府承诺“三天内缓解”,而事实上,当时“油荒”持续一个多月。

  再看看今年的油荒,虽然各个地方采取多种措施应对,但在第一次气荒刚刚过去20天左右,多个城市又再度面临供气短缺。(记者 晏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