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规划容量世界最大
●创造国产化新纪录
●满足一个中等城市用电只需两台机组
一个人口50多万的中等城市,一年所需的用电量需要多少发电机为其提供电力?台山核电站项目建设方提供的答案肯定会让人们感到诧异:两台。
本月21日,在经过一年多前期准备工作后,拥有世界最大单机容量、可规划容量世界第一的台山核电站在北京宣布正式动工。
作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广东省内开工建设的第四座核电站,在核电站建设史上,拥有哪些“第一”?而对于经济大省、能源小省的广东,台山核电站的建设,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带着这些问题,本报将为读者做详尽的解读。
文/图 记者 陈杰 通讯员娄云
台山核电创下“四纪录”
纪录一
拥有世界单机容量最大核电机组
台山核电站目前规划建设4台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两台,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据介绍,台山核电站的两台机组就近乎抵得上其他核电站4台机组的产能,而且在技术也更为先进、成熟、经济和安全。
根据规划台山核电公共规划建设6台机组,目前得到国家批准建设的只有4台机组,如果按照规划建设的6台机组来计算,可规划容量将成为世界第一。
纪录二
国内电力行业投资最大中外合资企业
据介绍,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和法国电力公司按70%和30%的比例合资新建,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控股,一期工程总投资502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高达167.4亿元人民币,是中法合资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也是目前国内电力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纪录三
刷新我国核电站建设国产化纪录
台山核电站工程采用中外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模式,工程管理、建安施工、工程调试和生产运营全部以我方为主,部分技术借助外方支持。其中,中方承担的设计工作和供货份额超过50%,主设备国产化比例达到50%;汽轮发电机组中方份额达到2/3。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称,这一工程建设模式,刷新了中国在引进技术建设首座核电站中的自主化、国产化纪录。
纪录四
采用世界核电建设最先进技术
与国内其他核电站建设相比,台山核电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其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EPR三代核电技术,与已有的先进反应堆相比,在同等发电水平下,台山核电采用的EPR技术将少消耗17%铀,少产生14%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对周围环境影响也更小。目前芬兰和法国已开始开工建设。
节能减排 优势明显
优势1:
一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270万吨
核电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具有成本相对稳定、燃料充足等优势。作为中法合资建设的最大清洁能源企业,台山核电在节能减排上效果十分明显。
根据规划,台山核电首期两台机组建成后,年上网电量约26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电煤消耗约105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270万吨,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相当于种植3400多公顷的森林,为优化珠三角地区能源结构,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发挥促进作用。
据介绍,按照规划,到2020年,包括建成后的台山核电站在内,省内核电站全部投入生产,一年就可节省燃煤6000万吨。
优势2:
两台机组可满足一个中等城市需求
作为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台山核电站,项目目前规划建设4台压水堆核电机组,远期规划将达到6台发电机组,其中一期建设两台机组,并已在去年进行核岛负挖,按照规划,台山核电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其中两台机组就可以相当于其他核电站4台机组的容量。
根据项目规划,1号机组将于2013年12月投入并网发电,2号机组计划于2014年10月投入运行,两台机组建成后,年上网电量约260亿千瓦时,全部输送南方电网,足以满足1个中等城市用电需求,产值超过120亿元。
优势3:
项目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
据介绍,台山核电项目建设期间将为广东省增加基建投资500多亿元,数十家广东省地方企业将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参与核电建设市场竞争的实力。
而在解决就业上,广东核电集团称,项目的建设也将为周边地区解决就业岗位5000多个。
据介绍,目前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核岛、常规岛和辅助设施的土建工程已全面开工,其他各项工程也进展顺利,工程土石方达到1185万立方米,仅参与运载土石方的大货车,如果排成队,就可以从台山排到北京。
-远期展望
2020年广东核电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
2008年7月,广东提出了打造我国首个“核电示范区”的目标,实现广东核电的产业化发展。根据广东省的规划,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其中投产2000万千瓦,在建1000万千瓦。在未来15年内,使广东核电比重达到总发电量的五分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率先将广东省建成清洁能源的核电大省。
据介绍,目前广东省内已经建成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阳江核电站正在建设中,台山核电站也已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四大核电站将为广东打造“核电特区”奠定了基础。 (陈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