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本是舶来品 缘何沦为花架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听证会本是舶来品 缘何沦为花架子
2009年12月25日 10:45 来源:长江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要盘点一下2009年的几个关键词,“被”肯定赫然其中:民众被代表、工资被增长、学生被就业……

  年底了,济南水价听证会还不忘为公众上演一出以“被”为主题的年终大戏:近日,济南水价听证会终究是不出意外地成了涨价会。听证代表中,八成同意涨价。查看听证会代表名单,对价格调整最为敏感的特困家庭人员、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群体无一代表参会。

  听证会本是个“舶来品”,自1993年深圳率先实行价格审查制度后,十几年来,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也都有模有样地举行过听证会。但事实上,听证会基本都成了走过场,要么听证意见零采纳或干脆不给“反对者”发言的机会,要么干脆安排不是代表的“代表”去作秀。

  哈尔滨、福州、银川、济南……眼看着一个个地方政府操办的听证会沦为涨价会,公众早已“审美疲劳”。因而,如此缺乏诚意的听证会还不如不举办,劳民伤财且不说,还冷了百姓的心,也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听证在欧美国家是一种让公共利益和公民私权得到有效保护、让妥协成为社会“润滑剂”之制度,而“舶”到我国后却十有八九沦为了涨价的论证会?说到底,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基本国情的听证运行机制。

  在我看来,听证最大的掣肘来自于一些地方政府传统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一些官员依然停留在拍脑袋做决策的行政方式里,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的价格制定权,民众只能服从;如果连这些公共事务都由民众来掺和,甚至充当重要角色,那权威何在?此外,地方政府力促听证“流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若放开手去,极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拿水价来说,每涨一点,政府就多一点财政税收,因此地方政府都不愿意看着听证会不能创造一点收益,甚至反而成为减收会。听证本来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一旦地方政府打心底要独占权和利,它很容易就去利用手中的权力优势,而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民众则自然“被代表”。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立法滞后、主持人中立性不强、听证代表机制不规范、听证各方权利义务模糊、听证信息披露制度缺失等一系列听证制度本身的漏洞也是导致听证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但仔细一想,这些漏洞早在多年前就已被广泛发现并质疑了,为何这些漏洞迟迟没能被补上呢?显然,其中关键阻挠因素还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而不是由法院,或是第三方主导的听证会,民众很容易失去博弈的机会和能力,即便有参与的机会,也成了陪唱的。

  要想听证不沦为花架子,地方政府首先就要在内心深处意识到听证制度是发展顺应现代社会立法、执法的民主化必然要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唯有地方政府不与民争利,听证制度的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法制化等一系列问题也才有迎刃而解的可能。 (评论员邓子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