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电 (记者 张子扬)要打造“绿色北京”,成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资源环境的排头兵,北京必须打破在垃圾处理能力上的“软肋”。北京市政市容委员会副主任陈玲说,预计在二0一二年,北京将实现垃圾处理能力达到每日一点七万吨的目标,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的比例进一步缩小。另外,构建完善的废旧资源分类收集体系、加速建设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以及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已成为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
陈玲是在二十四日出席《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二0一0至二0一二年)》(讨论稿)新闻发布会时做出了如上表述。她说,看看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经验与走过的历程,可以说对中国的启示特别重要。中国要缩小差距,现在只有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垃圾分类在观念上得到强化。而政府也需加大投入力度,做出完整规划,从整个宏观经济层面做起,包括在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上的转型,仅仅用在垃圾处理层面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据知,北京每年填埋垃圾至少需要占用五百亩的土地,几乎要消耗掉两个小村庄,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征用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数据显示,二00八年以来,北京民众和单位生活垃圾产生量日均达到一点八四万吨,垃圾增量目前仍按照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持续上升,按此估算,预计二0一五年北京市垃圾年产量将达到一千一百五十二万吨,每日近三万吨。
而目前北京的垃圾处理厂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仅为一点零四万吨,实际日处理量为一点七四万吨,垃圾场超负荷运行现象非常严重。
另外,北京在垃圾的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的比例分别为百分之二、百分之八和百分之九十,主要通过填埋方式处理,没有充分利用垃圾中的各类资源,以及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用一位官员的话说,北京目前垃圾处理的唯一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做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否则根本无法“撬动”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
陈玲的考虑是,未来的垃圾处理需系统地分几步走:包括要细化和规范垃圾分类标准,增强对资源性固废分类回收的引导力度;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在民众居住区域试行开展新型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垃圾袋发放推广工作,在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全部实行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引导现有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升级改造,初步完成十三个再生资源专业分拣中心建设,扶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垃圾分类运输队伍。争取到二0一二年实现北京垃圾分类达标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与此同时,会加快推进四个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到二0一二年实现北京垃圾处理能力每日达一点七万吨,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达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五十。加快建设五座大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加快生活、医疗、工业等领域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和集中处理,推动北京生态岛危险废物处理工程尽快投入使用,鼓励危废年产生量超过一万吨的企业自建处理设施;积极推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以及在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上的升级等。(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