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哥本哈根协议不是终点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经济时报:哥本哈根协议不是终点 (2)
2009年12月24日 15: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COP16接力低碳未来

  COP15已经成为历史,《哥本哈根协议》中的条款,把很多细化内容放在了2010年底的COP16上予以讨论。

  “谈判还将继续,各国领导必须从哥本哈根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尽快的时间内达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气候和人类不能再等!”对于明年的COP16,施鹏翔发出这样的呼吁。

  对于COP16,周宏春表示期待,“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行动,转变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谈判则会是渐进的过程”。他表示希望在2010年,全球政治领袖能在墨西哥达成更一份具有法律效力、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案文。“气候变化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没有定论,但气候谈判是政治问题,既是各国的博弈,也应该代表其导向性。”

  按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预期,2010年或将形成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气候变化案文。姜克隽对此评价道,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中,“具有法律效力”的体现,关键是建立惩罚机制,这也是《京都议定书》未能解决的问题。对这一案文应该维持《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但是,如果明年的谈判是基于《哥本哈根协议》,将发展中国家自愿承担的减排目标采取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的文字补充进去,也能达到相应目的,履约更多的则是应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执行机制来实现。

  除了国际公约层面的约束,姜克隽和施鹏翔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选择。目前,各国对于气候灾难频发、低碳经济方向、节能减排技术的认识程度和相应的能力建设都在增强,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共识。未来世界将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各国都会在这一领域快马加鞭,越早越多掌握低碳技术的国家将领跑世界经济。

  姜克隽还表示,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各国明智的态度并不是一味问责于他国,而应该充分挖掘各自国内的减排潜力,并付出相应努力。“不论国际公约怎样约束,减排归根到底还是各国自己的事。”姜克隽说。 (记者 杜悦英)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