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哥本哈根勿成“公地悲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评论:哥本哈根勿成“公地悲剧”
2009年12月23日 10: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期间,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谈判代表会聚一堂,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这次会议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原因在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无法回避的最严峻挑战。有科学家预测,从近期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升温范围开始朝着6-7度之间发展,大大超出2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已经接近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被极为悲情地称为“人类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人们期待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秉持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承担起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某些国家的推诿扯皮,再一次反映出人类智慧的缺憾、道德的偏狭;无休止的巧言令色和严以律人、宽以律己的行为方式,则再次演绎着亚里士多德2300多年就已作出的结论:“由最多数人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不负责任的推诿会导致所有个体赖以生存的系统崩塌,自私自利的所谓“理性”,只能眼睁睁任由所有个体一步步走向挽无可挽的败局。

  有赖于哈丁的研究,当今世人开始重视“不受规范的公地悲剧”,并试图采取行动改写这种“持续进行、永无休止的悲剧”。目前,至少在国家范围内,人类通过私有化、使用者付费、政府管制与规范等方式,在不改变“人性自利”假设的情况下大体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惜这些方法基本不适于真正“由最多数人共享的事物”——气候,因为对于气候这一超越国界为全人类共有的“公地”,不存在产权与规范生效的要件——强制力。因此,同样带有自利倾向的国家个体在享用公共午餐时的狼狈景象几无改观。例如美国,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表现用中国外交部副外长何亚非的话来说就是,长时间吃着最大份额的饭菜,最后却要让穷人来为其买单。

  此类怪象不仅仅表现在减排问题上,譬如世贸多边贸易谈判、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等。正如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总裁卡多·笛埃斯-霍赫莱特纳所言,“全球化对我们现存的政策和政治制度提出了挑战,这些政策和政治制度大部分仍然植根于民族国家的框架内”。

  “公地悲剧”何时方休?在国际政治基本架构不变的前提下,人类的自赎之道,只能继续依赖和重新审视“人性自利”的假设,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依靠信仰和自觉性来承担保护地球的天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