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明显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如何以最低的成本,高效的实现碳强度降低的目标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积极、理性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属于低排放、高投资行业,在所有的经济增量中,是最符合碳强度要求的部分,可以带来速效。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应达到10%。目前来看,到明年实现这一目标困难不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潜力巨大,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光伏发电、太阳能、风电等在近10年的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中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建筑、交通等领域重点节能降耗。相对于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是成本最低的手段。我国在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耗的潜力非常大。到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到2000年的2倍。但据统计,不仅已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中国必须继续提高建筑能耗标准,开展建筑能耗认证工作,推动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小排量车型,鼓励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探索碳交易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机制。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强度最终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应用。但低碳技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做的一项研究,不同行业的低碳技术有60种以上。如何促进这些多样性的技术创新,让企业愿意采用这些技术,离不开金融机制的设计。碳交易市场是目前国际社会在积极探索的低碳经济金融工具之一。碳交易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但由于中国没有承担总量减排义务,因此并不能直接采用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思路,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积极开展碳减排标准的设计,积极参与等国际碳交易市场。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专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