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坎昆会议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长埃斯皮诺萨(右)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交谈
在经历了14个小时的辩论后,与会人员疲惫地熬红了双眼
本报记者/朱舜
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落下帷幕。会议最终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为明年在南非召开的德班大会奠定了基础。
经过近两周的紧张磋商,10日,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进入最后一天。当天,参会人员蜂拥进入会议厅,大厅内座无虚席。各国代表们一个个既紧张又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各国多天闭门会议的成果即将见分晓,代表们是否能最终达成共识、通过协议就在这关键的最后一搏。
会场外,上百名非政府组织代表、观察者、记者堵在门口,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会议是否有成果。情绪激动者甚至还敲打会议大门请求进入会场。会议原定于10日下午6点结束。但由于各方迟迟未能就两个特设工作组的草案达成一致,会议最终延长至11日凌晨3点半才画上句号。这场国际谈判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
在整个表决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会议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长埃斯皮诺萨尽量缩短整个过程。面对上千双敖红的眼镜,有些国家甚至开始更改发言稿,省略掉反对意见。
但是在凌晨3点左右,与会的194个缔约方中,玻利维亚代表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玻代表称:“我们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是我们要发声,我们不同意这个协议。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对此,埃斯皮诺萨以主席的身份表示,玻方必须尊重其他193个缔约方的意见。
最终,在凌晨3点半左右,埃斯皮诺萨最后一次敲下小锤,宣布通过了《公约》和《议定书》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现场掌声雷动。疲惫的埃斯皮诺萨眼里似乎闪现出晶莹的泪光。根据决议,发达国家将按照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做出的承诺减排,但是对此没有强制要求。此外,发达国家将设立一个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危害。
对于决议,乐施会全球气候变化政策顾问迪姆·戈尔表示,这是一个“各方都不太满意,但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应该得到肯定。戈尔指出,协议在气候资金、技术转让、森林保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最后一刻达成了妥协,保证了协议的最后通过。
也有悲观观点认为,会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未能实现突破,如《京都议定书》依然前途不明,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过低,气候资金难以真正落实等。有评论认为,“坎昆会议救了联合国气候谈判,但还救不了全球气候”。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