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为期12天的坎昆气候大会正式闭幕。今年的坎昆会议可以用两个词形容:温和、低调。各国纷纷采取了较哥本哈根会议更为温和、低调的态度来对待此次会议,但是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还是让会议未取得太大的成果,甚至还出现了些许倒退,例如日本就非常高调地表示要退出《京都议定书》,这可能让全球范围内调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高准则走下神坛。
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在坎昆重申了中国原先作出的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做出的表率作用对陷入僵局的谈判些许生气。
同时中国也提出了一些让其他国家接受的建议,例如签署《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应努力完成《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确定的减排任务,并在第二承诺期进一步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的指标,另外非《议定书》发达国家应在公约下承担可比的减排指标,并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承诺;再次,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国情和能力,采取自愿有效的适应和减缓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尽管如此,对坎昆会议报以太大希望的人还是陷入了失望,因为此次并无实质性成果,甚至出现了倒退。日本一开始就强硬宣称永远不会依据《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做出减排承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纷纷附和。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国家则表示,如果发达国家不接受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它们不会在任何协议上签字。
著名财经专栏作家易鹏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坎昆会议要想就《哥本哈根协议》法律化、减排目标、转让新技术以及援助资金等核心问题取得较大进展,挑战依然是巨大的,造成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惨败的各种要素依旧存在,因为目前气候谈判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主要分歧依旧没有改变。
“会议当中仍然是三股力量在角力,其一是主张积极应对气候问题的旗手和强硬派欧盟,它为了全球气候变化,二三十年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起到了表率作用,是推进气候谈判最坚决的支持方。另一方是美国、日本、澳大利来、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组成的阵营即“伞形国家”。主角之三就是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
此次会议一个重要议题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的承诺,而日本在会议一开始就泼了一大盆冷水,高调表示不会承诺什么。对此,易鹏分析道,日本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日本认为,《京都议定书》只覆盖了占全球排放量27%的国家,而世界前两名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是中国与美国,却没有在《议定书》下承诺减排目标。
“日本这样的解读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按照2007年的数据,中美两国的碳排放量就已经超过了全球的40%,这个比重目前还在增加。试想,减排目标只对着27%而放过40%,确实也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日本作为一个缔约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强硬表态,逼中美入笼也无可厚非。”
虽然没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坎昆会议在有限的空间内达成了一些协议。由77国集团和中国一起提交的关于减缓气候变化涉及的教育、培训和认知度问题的报告草案已得到一致通过,成为坎昆会议上达成的第一个共识。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