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二:
博弈从欧盟转移到美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除了“碳政治”的内涵转型之外,“碳政治”博弈的力量也开始从欧盟转移到中美两个大国。
他认为,此前各种气候谈判或各种气候机制的设置,基本上都由欧盟主导的。而如今,中美之间的“碳政治”博弈,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开始凸显,这次坎昆更是备受各方关注。气候议题已经成为中美继军事、意识形态、经贸、汇率之后的另一个摩擦与磋商的重要领域。
强世功说,自从哥本哈根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强化环保、节能、减排等议题,也说明我国开始重视与美国方面的良性互动,强化两国在气候议题的合作,而不是扩大分歧。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希望借此占据未来新能源的主导权,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吻合。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实现从“高耗”到“低耗”的转变,迫切需要新能源技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写入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碳政治”博弈中中国未来作用的发挥,强世功认为,目前由西方主导的“碳政治”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压力,不如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坎昆“碳政治”:
中国由被动到主动
11月30日,中国官方代表团负责人表示,由于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一度陷入被动,我国政府随后采取了积极的应对姿态。在坎昆展览馆NGO组织的展览区,写有“CHINA”标识的展台是现场为数不多的政府性官方展台。同样,在月亮宫酒店谈判主会场,也随处可见中国强化环保、恪守减排承诺的文件。此外,12月6日还将举行“中国日”活动,主动与各国在气候议题上加强交流,减少误解。
记者手记
今年坎昆会议“静悄悄”
连续3天来,记者奔走于坎昆气候大会的两个主会场——“月亮宫”与坎昆展览馆。记者观察到,与上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浓烈的“火药味”不同,这次坎昆气候大会“温和”了很多,似乎让许多此前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的媒体有些“无所适从”——缺乏场外抗议声等“火药味”的气候变化谈判,似乎变得平淡乏味。
坎昆气候大会开幕以来现场秩序一切都良好,记者并没有目睹NGO组织的抗议活动。
仔细想想,这次大会NGO组织的“静悄悄”还是有原因的。一是墨西哥政府吸取了上次哥本哈根的教训,采取“分拆”大会现场的方式,疏导了NGO接近政府谈判现场;二是坎昆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很多赴会环保组织闲暇之余,心情或许更放松一些;三是坎昆远离发达城市,远离欧洲,旅游者似乎不会花费高昂代价前来“捣乱”。当然,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哥本哈根大会的喧闹,NGO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复杂性认识趋于理性。文/本报特派坎昆记者 毛玉西、薛松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