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过哥本哈根会议的“亮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信基础遭到削弱,成为制约和阻碍谈判的负面因素。采取务实态度,由简到难,在资金、森林、技术转让、适应机制等各方共识较集中的问题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是推进天津及坎昆会议获实质性成果的理性选择。
三、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主要谈判者都不愿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更高承诺,都使得气候谈判进展缓慢,并将被一再延后。比如,在谈判中的焦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由于全球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态度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国际观察
谁在阻碍“气候谈判”
目前最引人关注的两件国际大事,一是朝韩开炮,二为坎昆气候大会。在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里,闪动着同一个主角的身影,那就是美国。而且,在某种层面上来说,美国在其中扮演着相似的从鹬蚌相争中获利的“渔翁”角色。
其实在气候议题上,美国的态度一直十分消极,全然不见在其他国际事务上的“大国风采”。美国的立场在1995年“京都会议”上可见一斑:先是在减排问题上绝不退让、只肯维持“现有规模”;再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且在大会一再让步的前提下,美国终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在2001年,又迫不及待地退出该协议。此后无论在巴厘岛会议还是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气候谈判会议上,美国都是发达国家逃避自身责任的强硬代表。
可以说,美国在“气候谈判”问题上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但拖延和逃避议定的在经济上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问题的条款,而且还不断“倒打一耙”要求发展中国家担负起更多的减排责任。因为有强势的美国为之“出头”,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问题时也习惯“撂挑子”。
但气候问题不会因为这些国家“将脑袋埋进沙子”而减缓。根据有关统计,全球气温在整个20世纪已上升0.7摄氏度,若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势头没有改变,到2050年时全球将有近900万人要生活在洪水来袭的危险处境中。而《哥本哈根协议》提出的力争将地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危险系数”2摄氏度以内也很难实现。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气候问题的“漫不经心”当然有其底气,那就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你以为气候灾难到来时所有人的命运是一样的吗?不一定。发达国家有更高的技术、更完善的设备来保障本国国民的安全。即便是气候导致农作物歉收,他们也有更多的储备和更好的购买力来“抢”粮食,也有能力应对因气候变暖而可能需进行的大规模迁徙。
也就是说,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已令地球变暖并引起一系列问题,但在需要负担责任之时,他们却以消极的姿态表明:既往不咎,责任平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挑大梁。
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国正在借气候问题大力推销其自身掌握核心技术的一些新能源。而此前的“用玉米炼汽油”已被证实成本高昂,而且大规模采用农作物炼油一度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高企。美国如此做,无非是想一边转移视线,一边牟取利益。
毋庸置疑,在跨越了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之后,错综复杂的气候谈判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后也会逐渐向前进。但在近阶段,难以产生实质性进展。因此,我们不必对坎昆会议期望过高。(特派记者 薛松、毛玉西)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