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气候大会帷幕将启,人们期待着会议能在推进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上有所突破。然而,自哥本哈根吹来的“冷风”仿佛仍使人感到阵阵寒意。
哥本哈根会议的直接“后遗症”是“互信缺失”,其恶劣影响迁延至今。今年的历次谈判中,各方在减排承诺问题上意愿弱化,立场后退,各唱各调,相互要价。
在“附件一国家未来承诺特设工作组”和“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起草的谈判案文中,各方提出的保留意见充斥纸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继续回避历史责任,坚持以中国、印度等承担量化减排指标作为自身承诺的前提条件。欧盟等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印等自主行动的贡献以及“基础四国”的作用,但仍希望有所谓“更多的灵活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行动透明度问题上的分歧也依然严重。美、欧等力图否定《巴厘行动计划》的明确规定,将适用于《公约》发达国家缔约方减排行动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证”等原则强加于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为此目的,还极力混淆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为体现诚意与责任所接受的“国际磋商与分析”的内涵。
《哥本哈根协议》再次确认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得到这种支持的减排行动适用于“三可”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自主行动进行“国际磋商与分析”。按理说,会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将这些原则精神具体化。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背道而驰,枝节横生,成为摆在坎昆谈判桌上的难解之“结”。
虽然期待坎昆会议完成“巴厘岛路线图”授权任务,达成全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并不现实,但是前路坎坷仍须行,谈判各方降低期望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或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为收获“平衡的一揽子”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在资金等可能获致协议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将是推动议题进展,挽救谈判的现实选择。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允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迄今仍因发达国家在出资问题上左避右让而继续扯皮。通过坎昆谈判,推动发达国家尽快落实承诺,满足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家及非洲国家的期望具有一定可能性。
此外,在减少滥伐森林和森林退化以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转让、适应气候变化机制等方面也有若干领域可望有所进展。(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与互动(0) | 【编辑:许晓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