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柴油荒”让中国能源市场再次陷入尴尬而窘迫的境地。关于造成油荒的原因,众说纷纭,强行限电引起需求增加和两大油企“挟油要价”被公认为是油荒的主因。但笔者认为,抛除众多客观因素,实际存在的能源价格扭曲及相关产业机制畸形发展才是造成这次“油荒”根本原因。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原油总需求量约为3.93亿吨,然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亿吨,炼油能力显然已经“过剩”。但让人不解的是,炼油能力如此过剩,却为何屡次出现“油荒”?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前“柴油荒”并不完全是资源短缺造成的,而是由价格成本传导不畅所引起。由于零售价格被限和批发价格上涨引发了“批零倒挂”现象,加油站以停供、限供来避免经营亏损,进而导致各地油荒出现。
除此之外,由调价机制滞后所造成的国内油价不能与国际价格变化保持同步等问题,也致使国际价格变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全部转嫁到炼油企业头上,从而导致出现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囤油不出等问题。当前我国55%左右石油依靠进口,国际油价对国内市场影响很大。但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由于22天调价窗口跨度过长、正负4%三地原油变化幅度过大,极易造成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无法准确反映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此次“柴油荒”的真正元凶依然是价格机制问题。而价格缺乏灵活性和由此产生的时滞问题,也使得产业链内部价格传导不畅,造成实际利益不能够在上下游产业间合理分配,进而影响供给。
回顾近几年屡屡出现的“煤荒”、“电荒”、“气荒”和“油荒”,无不与价格机制有关。而政府积极推进的能源价改进展缓慢,让整个能源产业处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墙头草”的摇摆境地。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受阻,其背后的企业利益关系不理顺,那么人为的“能源荒”仍将不可避免。
此次“柴油荒”也折射出我国在油品保障供应方面的不足。
一是成品油储备体系落后。当前我国成品油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国内成品油消费较为旺盛区域,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合计占全国比例23%。另外,成品油储备落后于原油储备,除资金问题外,成品油易挥发变质,油库必须定期更换油品,管理上要求更高。
二是炼油厂布局相对集中,成品油供应及输送困难。受资源分布的影响,中国炼油企业大都集中在华东、华南以及东北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炼油规模分别占到全国的32%、15%、21%,过于集中的炼油基地不仅会增加运输路程,还会因此增加成本和安全隐患。
三是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动员机制。我国是个能源需求大国,油、电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短缺必将波及其他产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而能源供给增长相对缓慢,未来,我国能源供求总体偏紧矛盾仍然突出。因此,政府应在保障能源供应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加快能源产业改革步伐,作为整个能源产业改革成败关键的价格机制改革尤其应加快推进。同时,应加快引导民资进入能源产业的上游生产、冶炼领域,提高价格对市场反应灵敏度,理顺上下游产业链利益关系,增强产业竞争活力。另外,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建立一个应对临时突发事件、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
(宋亮)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