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山西煤老板的归宿:“脱胎换骨”再分一杯煤炭羹

2010年11月22日 15: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9年对于山西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一组数字的提出,一场关于煤炭资源重组的战役在省内打响。“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控制在1000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山西省政府的决心在为煤炭安全生产带来信心的同时,也让过去长期活跃在煤炭舞台上的煤老板们面临“失业”。如何把“煤老板”变成一个能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意义的群体,是对政府的挑战,也是对山西的考验。

  记者在山西走访时发现,煤老板并未像外界所传,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正以一种新的形态进行着跨时代的转型。一方面,国有资本以股权的形式参与到原有煤矿中,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小型煤矿老板撤出生产领域,转做煤炭贸易生意。在全国最大的焦煤生产与交易地吕梁,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民间资本仍占到一半以上。

  吕梁境内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民营主体大,由于整改面临着利益重新调整,推进起来压力也比较大,然而在谈判过程中却相对比较灵活。金达煤业原是一家私营煤矿,资源整改后,经双方协商,山西煤运完成控股,于2010年5月份,成立股份制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山西煤运投入5个多亿对矿井、技术、辅助工程等六大系统进行了改造,新矿井的核定生产能力提升到120万吨,达成了省政府的要求。

  原金达煤业的负责人陈春琳向记者介绍,私营矿企希望国有资本进入到自己的煤矿,“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于政策的把握也更加准确,”让原来遭遇发展瓶颈的老矿井“脱胎换骨”,也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性。但陈春琳也表示,重组后的集团公司结构复杂,实际工作中程序繁冗,对于时刻在变的煤炭市场来说,稍欠灵活,存在着效率过低的问题。

  与陈春琳不同,袁锦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在关停了原来的小煤矿后,他开办了煤炭进出口公司和核桃加工企业。对于曾经挣钱快、效益高的煤矿企业而言,现在的核桃加工企业完全是“亏本买卖”:投资四年成本还没有收回,直到去年才收支相抵。对此,做惯了“大生意”的袁锦伟笑言,“煤炭资源是不能持续发展的。现在我们煤老板也都很看重社会效益,而且核桃加工业的前景也非常好。”而谈及煤炭贸易时,他坦言目前焦炭市场很不好。

  随着煤炭资源重组工作的继续推进,“煤老板”作为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名词也将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为曾经的“血碳”历史画上句号,同时开启煤矿企业转型升级的序幕。(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姣雁)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