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芜湖:瞄准新能源汽车 抢占汽车工业发展制高点 (3)

2010年11月11日 10:43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特色之三:产业环境优化

  在创新创业载体方面,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150亩,已建成面积7.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约1.2亿元。由综合创业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四个园区组成,并建有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活动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专家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已成为芜湖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成果和科研开发人才聚集地。目前已累计招引孵化企业266家,孵化毕业企业60家。累计引进科技成果200余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50人、硕士126人。

  在中介服务机构方面,成立了芜湖创新服务中心、芜湖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汇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机构,初步形成了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设立3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5亿元“小巨人”企业培育专项资金、2.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风险投资基金、5亿元注册资本的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3亿元注册资本的奇瑞科技公司、1亿元注册资本的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以及130多家担保机构,15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典当机构,为产业高速发展的投融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在创新文化的氛围中,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10年来,在奇瑞汽车带动下,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470.87亿元,比2001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38.9%,增幅居三大支柱产业之首,比全市平均水平快8.8个百分点;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9.5%,比重较2001年上升12.0个百分点。在奇瑞汽车的吸引下,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主动到芜湖投资建厂,与奇瑞建立合作配套关系。2009年芜湖市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到271户,比2001年增加255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45户,比2001年增加40家;占全市亿元以上企业数的26.8%,比重比2001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整合资源结构 芜湖构建汽车产业集群

  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工业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在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芜湖作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极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如何决胜汽车工业产业链?这不仅牵动着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利益,而且决定着一个支柱产业的命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产业规模,芜湖汽车产业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在第三次汽车工业革命的大潮到来之时,芜湖市以自觉肩负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责任的气魄,再次举起了具有“芜湖特色”的创新大旗——以奇瑞为龙头,以系统化、专业化、集成化的制造企业为骨干,以零部件中小企业为基础,实现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的产业链集聚。在奇瑞带动下,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到芜湖创新创业,形成了近400家的零部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各企业之间紧密配合、相互促进、联合协作、优势互补,攻克了一批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如ESP、EMS、CAN BUS、CVT、6AT等,都属于当今国内外前沿的研究课题;CVT、6AT、智能化天窗、综合驻车制动器、ABS、ESP等产品的技术也都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大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造就了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延伸了产业链、壮大了集群,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构成了较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出集群的集聚效益和共生效应。

  在技术创新方面,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建有国家汽车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以及10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多年来通过以我为主、联合开发的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核心技术,为芜湖市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和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及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和应用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芜湖汽车产业集群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缩短了开发周期,为自主品牌汽车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博耐尔的汽车空调、埃泰克的汽车仪表、瑞鹄的汽车模具、恒隆的汽车转向系统等已成为国内整车企业的主要采购部件,这些都为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和应用形成了协同发展和倍增效应。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