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芜湖:瞄准新能源汽车 抢占汽车工业发展制高点

2010年11月11日 10:43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纪实

  国家火炬计划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

  芜湖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国家(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

  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

  芜湖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芜湖国家汽车电子产品检测站

  题记 1908年,美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全球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实施精益化生产方式和效率化经营模式,掀起了汽车工业第二次革命浪潮。进入新世纪,研究发展节能与清洁新能源汽车引发了全球汽车工业第三次革命风暴,中国是这场革命风暴的中心之一。在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公司近年来开展的电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以极具特色的“芜湖模式”,成为民族汽车工业“清洁革命”和全球汽车工业第三次革命的精彩亮点。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汽车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口。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燃油消耗的增长使得这一新兴支柱产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清洁节能汽车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未来汽车市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点,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成为汽车工业的第三次革命。

  位于长江南岸的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生机勃勃的城市,不仅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徽商文化的重要腹地。千百年来,徽商文化中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始终贯穿在芜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是在徽商文化的传承中,芜湖的进取精神十分高涨,创新元素空前活跃,高新技术的发展更是硕果累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市等一系列称号,集中彰显了这座江南明珠城市的开拓进取精神与自主创新活力。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诞生在芜湖的奇瑞公司,成功发展成为民族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

  实施自主创新 芜湖打造国际一流汽车城

  自1992年第一辆通宝车问世、1997年奇瑞公司成立至今,芜湖的汽车工业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为主导,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等产业链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体系;形成了以轿车为龙头,轻型车、微型车、专用车为侧翼,零部件为基础的汽车产业集群。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随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0年,国务院确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安徽省技术创新试点省的规划,使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迎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战略实施,政策先行。善于及早谋划的芜湖市委、市政府充分把握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的风云变化,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等重大机遇,根据国家出台的明确支持芜湖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相关规划和政策,从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营造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主体,加大财政投入,创造性开展工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2009年,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据了解,今年以来,芜湖市在省政府专为芜湖汽车企业设置了1亿元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3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5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和2.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风险投资基金,并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争创名牌、吸引人才、融资渠道、企业上市等方面对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为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近年来,芜湖市确立了建设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突出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以提高我市汽车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为重点,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比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推进产业规模有效快速扩张,搭建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盟,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的区域中心和辐射中心。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