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业内人士:节能减排并非“柴油荒”主因

2010年11月10日 11:2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业内人士指出——

  原料突涨致石油巨头产量吃紧

  “最近我们的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原因是我们的燃料油价格过高。” 山东东营当地一家大型石油企业的销售经理周先生昨天在电话中这样感叹道。

  即便是在“柴油荒”的日子里,该企业开工率也仅能达到60%~70%,相比中石化、中石油接近100%的数字显然差很多。当市场对柴油需求突然变大时,国内两大石油生产商及地方炼厂的供应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如果不放开上游原料供应,柴油将有可能年年“荒”。

  原油突涨致燃料油走高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锋称,实际上国内地方炼厂的开工率并没有因为柴油紧缺而提升。就在上周,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为43.2%,比一周前还下跌了1.59个百分点。

  “作为地方炼厂,我们现在只能采购燃料油来产柴油,因为分配到的原油份额太少了。”上述山东地炼的周先生说,燃料油占公司原料来源的50%以上。

  记者从知情人士那里获得的数据也显示,包括昌邑、东明、弘润等在内的山东地炼总计原油加工产能是5600万吨左右,但能分配到的原油配额只有200万吨左右。

  可是,现在燃料油产出率并不高(100吨燃料油约能产出20吨柴油,而100吨原油产出柴油约37吨左右),价格也高起来了。

  就在昨天,黄埔港进口的高硫原油、新加坡“高硫180”两种型号的燃料油报价分别为4900元~5200元/吨之间,而相比2010年8月20日的4300元/吨高出了20%以上。若按近期原油价88美元每桶计算,目前一吨原油的采购成本也只有4239元左右,相比燃料油价至少便宜近700元。

  就在今年10月,部分山东炼厂也遭遇了“拉闸限电”,有些企业的石油焦产出量在限电当日就减少了20%左右,不过对于地炼的炼油装置影响倒不是很大。“由于地方炼厂的柴油不可能突然大幅增产,因而在限电、秋收、捕鱼时期等用油高峰阶段,想依靠地炼来帮助增加市场供应,也是很不现实的。”中投证券研究员芮定坤告诉记者。

  国内两大巨头产量吃紧

  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其实,国内两大巨头的柴油产量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幅提高。中石油的预计是,其11月的每日原油生产量将比10月提高1万吨,达到16.8万吨,增幅6.3%。中石化10月的成品油产量同比去年增加了8.3%,柴油产量同比增加了12.3%左右。两大公司产能在近期几乎就到了极限。

  芮定坤说道:“柴油的产能很难在一个月之内被突然提高20%以上。一方面炼厂装置达不到这么高的负荷,对设备的损耗、施工安全都会有很大影响。而且也要打乱运输、原料投放等安排。”

  但10月、11月期间10%左右的增产,又难以填补市场突然爆发出来的需求。

  国金证券研究员刘波表示,在今年9月,有些数据表明,未来可能会出现柴油供应不足的问题,“因为当月的工业总产值、轻工业的产值同比增加了26%左右,而作为市场晴雨表的柴油产量仅增加了不到3%。这或许为此后的‘柴油荒’埋下了阴影。”

  今年9月,我国部分地区的柴油就有些供不上了。当时国内的柴油产量总计为1310.9万吨,同比仅增长了2.5%,低于汽油、煤油5.6%和3.2%的增幅,也远低于用在化工方面的石脑油产量增幅(31%)。

  事实上,有中石化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中石化个别炼厂也受到了“节能减排”的影响,导致其柴油产出率不高。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中石化集团的证实。该公司下属一家大型炼厂的高层则向记者表示,企业在近期确实与政府就“节能减排”问题做过反复沟通,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尽量降低高耗能的化工装置,而不影响乙烯、炼油的生产。

  “现在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中石化集团沿海某省的一位副总向记者坦言,原先该省的柴油销量约是50多万吨/月,而现在则提高到了70万到80万吨,“应该说需求是不会放大到40%这么多的,主要还是地炼和其他渠道的柴油供应不足,将销售压力转化到了我们身上。”

  在原油价格稳步走高且需求暴增的时刻,政府确实需要控制汽柴油的价格,控制炼厂及销售商获取暴利。也可以适时采取奖励、放开原油管制等方式,来促使地炼企业增加产能的投放,否则国内20%左右的地炼产能也只是一个配角了。王佑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