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国际智能电网建设殊途同归 应广泛建立企业合作

2010年11月08日 10:59 来源:科学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底,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领袖齐聚北京,参加由SZ&W Group主办的世界智能电网中国聚焦2010高峰论坛。一个第一次举办的论坛就吸引了如此多的国外企业,中国智能电网的市场吸引力可见一斑。

  中外智能电网的内涵是否相同?国外智能电网市场开拓情况如何?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进展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与会专家。

  中美欧智能电网建设殊途同归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际上电网的发展可概括为两大趋势:一是统一或联合的特高压电网;另一个是分布发电与交互式供电的分散智能电网。中国是前者的主要代表,而欧美是后一种智能电网的代表。

  法国电力公司副总裁、IEC智能电网战略小组主席Richard Schomberg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各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起源。

  他指出,智能电网起源于美国。早在2001年,由于经济发展较快,电力消费持续增长,导致美国经历了很多次大停电;其次,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很老旧了,但由于放松管制,没人敢投资维修;而建设新的发电厂也需要大量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智能电网,希望增加一些智能化和信息化控制手段。

  欧洲的电网运行状况很好,但欧洲是全球风电发展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地区,截至2009年年底,欧洲风电装机容量已达7615万千瓦。在2004~2005年,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日益增长,欧洲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管理、平衡电网中发电和用电的平衡,以此来接纳大量的分布式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

  在这两个原因之上,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的讨论越来越多,各国政府开始寻求解决方案,智能电网成为一种选择。

  而在中国,故事又有了另一个版本。除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以外,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而能源和资源主要在西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的资源能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东部4.8%的土地创造了30%的GDP,导致2/3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但实际上我国2/3的煤、风能和太阳能都在西北,4/5的水电资源集中在西南。“因此中国的智能电网必须同时强调坚强和智能两个特性。”他说,这就要求中国的电力系统必须具有高效传输。

  2010年7月8日,由中国自主研制、设计和建设的四川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正式投营。

  Schomberg评价道:“中国发展了全世界最高级的特高压电网。”

  特高压电网并不需要计算和通信技术。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指出,中国的智能电网更强调“坚强”和“统一”的特性,中国的政治体系、经济环境、管理体制等也使得电网朝这个方向推进具有一定优势;而欧美的智能电网则更强调信息化管理和用户需求侧响应。

  Schomberg最后指出,虽然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历史不同,但是现在都处在同一个交叉路口——都对同样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感兴趣。“因此可以说,欧美中处于不同考虑,但殊途同归,最终找到了类似的解决方式。”Schomberg说。

  企业合作广泛建立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根据PikeResearch的预测,2008~2015年全球智能电网总投资额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仅在美国就有530亿美元。

  大好前景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投资。他们包括ABB和通用电气这样的传统电力设备供应商,IBM、甲骨文等IT企业,另外还有思科、私人控股的SilverSpringNetworks甚至是一些电信运营商都希望能在智能电网中占得一席之地。

  半导体制造商可能成为智能电网的最大的受益者。变压器、变电站和控制家用电器的家庭能源管理设备上大量需要微处理器来分析信息。ABB全球智能电网部门负责人BazmiHusain表示,电网现代化建设和自动化成为未来增长的主要来源。ABB同时还对智能电网基础设施供应商进行投资。

  作为美国第五大电力控股公司,杜克能源为美国五个州的400万名用户提供服务。美国杜克能源公司高级副总裁及首席技术官David Mohler10月28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杜克能源发展智能电网的举措覆盖了能源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发电、输电、配电到提升服务质量和提高能效项目。“我们的智能电网那个战略关注于系统、用户参与、通信、政府管制、合作者五大方面” 。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