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地方突击限电背后:“年底算总账”的考核将至(2)

2010年11月05日 11:0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是偶然因素

  9月1日,河北省安平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从2010年9月3日开始,安平县对全县98条线路分3批实施限电,每批限电时间为22小时。

  发布该公告的原因是,该县今年节能的指标是下降6.6%,而1月到6月份实际只完成了指标的0.9%,这个目标对于地方政府无疑是个挑战。

  该项政策出台,安平大乱,安平当地居民甚至形容:“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停电之后伴随着的是停水,生活秩序全部混乱。”

  此事一经媒体披露,遂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国家发改委发文批评安平县,“简单采取了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停限电的错误措施,影响了居民生活用电”。

  国家发改委甚至语气严厉:“河北省安平县错误采取限停居民用电的做法,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也与节能减排的宗旨不符。”

  迫于压力,9月9日上午,安平县常务副县长石跃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安平县在节能减排限电工作中,考虑不周密,做法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对此表示歉意。

  安平的道歉还尚未落幕,全国很多地区的限电便此起彼伏。安徽省滁州市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六县一市)开展了分时停电节能限电活动,且活动持续到11月底。

  滁州市辖下全椒县20日下发了节能调度令,其中明确提到为完成节能任务,除将对能耗高、产出低的企业实行断电,机关白天断电5小时外,还将对城乡居民实行限电,其中城区为晚上10时30分至第二天早上6时、上午8时30分至10时和下午2时至4时30分三个时段实行断电。

  全椒县县委书记、代县长在给该县百姓的公开信中称,百姓每天三次断电等措施都是为了完成节能任务。

  河北衡水市枣强县也多日限电,限电时间“从18点到22点的供电肯定能保证,其余时间就不好说了。”此前有媒体披露,枣强县电力局调度室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衡水市为了“节能减排”而作出的统一安排。

  而河南信阳市采取了拉闸限电措施,信阳辖下的商城县、潢川县、光山县等县区,几乎三天两头停电。

  据本报获悉,除上述地区之外,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存在着限制民用电的做法,“现在看上去,这种趋势在逐渐扩大。”一位电力部门的人士称。

  在今年5月份,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减排的专项通知,该通知明确表示,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这条严厉的政策由监察部、中央组织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资委等部门配合。“‘十一五’末现在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可以想象得到现在地方政府的压力,尤其是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重工业高耗能区域。”一位地方政府的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在这位官员看来,年底算总账,就意味着轻则通报批评,重则降级撤职等各种形式都有,目前地方官员的压力都很大。

  “比如说,地方政府已经确定好了要拉几条线,其实这几条线上不光有工业企业,也有民用电,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上述电力部门的人士说。

  另外,据上述人士透露,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不光是确定每天拉掉几条线,甚至部分地方政府拟好的限电范围就是一大片区域。

  尽管国家发改委之前已经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五项要求,要求各地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等错误做法。

  该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地要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科学、合理、有序,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国家发改委的通知表示。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明确表示:少数地区、个别地区,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制止,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国家电网公司也对限制居民用电提出了反对意见,国家电网营销部主任王相勤表示,限制用电也是有秩序的,事先做好方案,比如说高耗能的这些企业,由政府出具名单,我们有负荷控制系统,来自动地控制它的负荷。

  “不能说拉一条线,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这是我们反对的。”王相勤说。但实际上,“12月31日之前,这种局面不会有多少改观。”上述地方官员最后一声叹息说。高永钰 袁松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