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电价引发争议 专家建议有选择借鉴国外模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阶梯电价引发争议 专家建议有选择借鉴国外模式

2010年10月28日 07: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近日,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意见征求阶段结束,从社会反馈意见看,逾三成群众担心阶梯电价方案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应该说,实行阶梯电价在不少国家早有实行,而且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模式,那么国外推行阶梯电价的科学性在哪里、是否给老百姓生活增加了负担、中国应该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居民电价定价模式,采访部分业内人士和专家,试图对目前阶梯电价引发的争议提供一些背景的解答。

  日本阶梯电价模式更适合现阶段中国

  近日,针对国内实行阶梯电价出现的不同意见和争议,《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和专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居民电价定价模式进行比较后,专家认为,在目前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保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阶梯电价能够在增强全民节能意识上带来正面效果,同时专家也表示,应该有选择地参考国外阶梯电价模式,并认为,日本的阶梯电价模式比美国的阶梯电价模式更适合现阶段的中国。

  起档电量比较:美国起档高,日韩起档低

  记者比较了国外的居民电价模式,发现各国因能源稀缺程度、电力市场的竞争状况的不同,在阶梯电价的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实行阶梯电价的收费机制,其一大特点是在阶梯定价基础上对夏季和冬季实行价格双轨制,夏季用电需求量大,定价稍高一些。冬天需求量小,定价就稍低一些。由于市场竞争,美国各州电价相差悬殊,以起档电量为例,宾夕法尼亚州在6月至9月的夏季,500度以内用电量每度电价为14.72美分,超过500度的用电量每度电价为16 .74美分,而在10月至次 年5月 的 冬 季 ,每 度 电 一 律 为14.63美分。靠近墨西哥的亚利桑那州的电价则更便宜,起档电量放宽到了700度,在6月到9月的夏季,700度以内用电量每度电价10 .6美分,700到2000度之间的用电量,每度电价12.4美分,超过2000度的用电大户,每度电价升至16美分,而春秋季节,700度以内用电价格是10美分,冬天更便宜,只要7.3美分。

  早在1974年6月,日本就开始对居民用电实行了阶梯电价。日本电力部门根据居民每个月的用电量将电价划分为三个档次,各地电力公司对每档的定价略有差异。以东京为例,用电量在120千瓦时以内的电费是每千瓦时17.87日元(约合人民币1.46元),这是第一档。用电量是根据国民生活保障最低标准订出的。居民每个月的用电量若超过120千瓦时,但又不满300千瓦时,超出部分的电费价格以第二档来计算,每千瓦时的价格是22 .86日元。这是根据当地标准家庭每个月的用电量订出的平均价格。用电量超过300千瓦时,为第三档价格,每千瓦时24 .13日元,比第一档高出了35%。

  韩国居民阶梯电价细化为六档。根据现行阶梯电价表,以每户为单位,每100千瓦时为一个跨度,按六档划分电价。在一千瓦时至100千瓦时区间,每千瓦时电价是55韩元(约合人民币0.35元)。此后每100千瓦时区间的用电价格分别是114韩元、168韩元、248韩元和366韩元。一旦超过500千瓦时,用户需承担每千瓦时644韩元的超高价。由于起算点较低,居民稍有不慎便进入高价电区间。因此,即使在严寒中,许多韩国家庭都不敢放开使用电暖设施,多数韩国人也因此养成不用电时将家用电器插头拔掉的好习惯。此外,为解决困难家庭用电问题,韩国政府对老年人、多子女家庭采取用电补贴措施。

  此外,资料还显示,国外居民阶梯式电价一般分为三至六档。在最低档居民基本用电需求量上,发达国家设定较高,发展中国家设定较低。各档电量一般相差一倍以上,最高档电价一般为最低档电价的1 .2至2.5倍。

  个别国家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用电需要,还设置“生命线电价”,如日本中部和关西电力分别对居民月用电量吧八度和15度以内部分实行免费。美国也有同样的生命线电价政策,即政府对低收入居民实行特殊照顾,对在生命线用电量以下的每户每月用电量,规定一个较低电价;对超过生命线用电量限额的用户,逐次累进提高价格。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