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争执怪圈:《哥本哈根协议》
离坎昆会议召开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访华,并与中国国家发改委进行了2天闭门会议,在随后10月22日的记者会上,斯特恩谨慎地将他的失望情绪总结为“除了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情,也没什么新东西了”。
此前,斯特恩在纽约举行的主要经济体会议上将美方的谈判观点陈述得非常直接:“当你想到那种老的《京都议定书》范式,即发达国家需要有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或者只是自愿地进行一些减排行动,这不是《哥本哈根协议》。”
“与此相反的是,《哥本哈根协议》所设想的,是所有的国家,包括承诺减排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同样基础上,都同意要执行这些行动。”斯特恩表示,“去年的这项协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上述内容,以及用一种具有国际透明度的方式来执行。”
“在今年,无论达成任何协议,这些元素都是明显必需的。”斯特恩强调,“今年的确有缔约方在谈判时打算改变官方语言,认为发达国家必须做出有法律约束性的承诺,而发达国家只需要彻底的自发性行为,当然我们不会答应这种事情。”
随后,在华两天闭门谈判后,斯特恩在北京表达了两个观点,首先,“一份旨在减排的全球气候协议还是有望达成的,但这取决于各国的努力和政治意愿。”
同时“会议还有很多周,(谈判)向两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都存在。”斯特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尽管预先外界并未对斯特恩的中国之行在谈判方面作出更高期待,然而他此次表态表明其中国之行并未有任何谈判突破。
参与互动(0) | 【编辑:许晓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