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智利矿难救援中国人回顾:避难设计是关键(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参与智利矿难救援中国人回顾:避难设计是关键(2)

2010年10月21日 10:4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京报:救生舱有多大?

  郝恒:总高4米多,舱内也有两米多高,重460公斤。舱体采用的是网状墙,通风。像我身高1米72,体重不到130斤,站进去很宽松。

  新京报:据你了解,万一救生舱被卡住,救援方有应对措施吗?

  郝恒:有,救援人员介绍,救生舱内安装了呼叫设备,据说矿工还会配备安装摄像头的头盔,如果被卡住可以与地面保持联系。此外救生舱还准备了小氧气袋。

  【目睹救援】

  救生舱先空载试验

  新京报:救援持续了超过24小时,你一直在现场吗?

  郝恒:是的,因为我必须随时待命,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新京报:据你观察,救援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郝恒:12日,救援方在井口搭起了一个五个腿的架子,把卷扬机准备好,做了空载救生舱的实验。

  10月13日,我5点就起来了,因为我也需要和救援队保持一致,在机器旁待命。

  在正式救援前,救援队上下空载了三四次救生舱。此外,还要先送五名救援人员下矿井,为矿工检查身体,并讲解如何操作救生舱。

  新京报:第一名矿工救援花了多久?

  郝恒:第一次从放下胶囊到拉上来共花了将近50分钟。因为中间要等救援人员讲解怎么操作救生舱等,花了点时间。后来快多了,17分钟后就能放下去,快的9分钟就拉上来一个。

  新京报:第一名矿工升井时,现场什么反应?

  郝恒:矿工是带着特制墨镜出来的,大家都很激动,欢呼和掌声一片。第一个人顺利出来,意味着所有人得到救援的希望非常大,很多人都掉了眼泪。

  我因为要守在驾驶舱里,没法出去和大家一起庆祝,就鸣笛表示祝贺。看到矿工和家人们抱头痛哭,我心里也特别激动,我从没类似的经历,那种感觉说不出来。

  新京报:最后一名矿工升井,你们也才能松口气?

  郝恒:还不行,底下还有五个救援人员呢。第二天快九点时,最后一名矿工升井,到了十一点才把所有人都拉上来。

  那里昼夜温差大,晚上冻得厉害。但晚上光线有利于矿工眼睛恢复,所以晚上大家加班救援,一半以上的矿工是晚上救出来的。

  【应急设计】

  避难所、救生点起作用

  新京报:这次救援成功,你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郝恒:我也和当地的救援专家简单交流过,我们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开始被困在地下的17天,矿工们熬了过来,此后的救援就是时间长或短的问题了。当地矿道有许多针对矿难的设计,这成为矿工逃生和生存下来的关键。

  新京报:具体请你介绍一下。

  郝恒:我看过他们在矿道里的录像,圣何塞铜矿的矿道是弯曲的,连小型的卷扬机都进不去。专家说这样的好处是,除了暂时阻断坑道通路外,在矿内其他区域的人员不会立即遭遇掩埋窒息威胁。

  矿道里井下紧急避难所,矿工就是躲在那里逃过矿难的。

  此外,在矿道内每隔数十米就设有一个救生点,储存了水和食物。正是依靠矿井内多个救生点,加之经验丰富的工头对食物进行了合理分配,矿工们才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

  这些都很有借鉴价值。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