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原油管道未雨绸缪 应对管道运营挑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中俄原油管道未雨绸缪 应对管道运营挑战(2)

2010年10月19日 17:37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细化运营管理

  中俄原油管道并不是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事实上,“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中哈原油管道。自从中哈原油管道2006年7月25日投产后,石油人为该管道的平稳运营耗费了大量心血,也给本次中俄原油管道的运营方案设计带来很多宝贵的经验。

  和中俄原油管道一样,中哈原油管道采用常温不加热的输送方式。中哈原油管道面临的难题是,由于油源得不到保证,管道起停输次数频繁。在管道投产1年的时间里,启停输的次数超过100次,相当于其他输油管线3年的启停输次数。同时,由于管道沿线土壤温度场无法建立起来,冬季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中哈管道没有设计反输流程,如果恰好在严寒时分运输高含蜡油时,就有可能凝管,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中哈原油管道运营方不得不采取两手准备:一方面加强和哈方的沟通,采取原油进罐加热、分批次输送、超低输量连续输送等方式,规避油源不稳定带来的停输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沿线地温参数的检测,并与气象部门合作,提前对沿线天气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调整管道输送方案。

  跨国原油管道特有的报关问题也曾困扰中哈原油管道。由于受到原油掺混比例的影响,中哈原油管道输送原油的物性参数不稳定,造成在哈国出境前的计量报关数据和在阿拉山口计量交接点的数据不一致,直接影响到原油的进出口报关业务的开展。

  “中缅管道吸取了这个教训,在缅甸方面计量站附近建个油罐,把含蜡油推到罐里去。”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海外管道合作研究机构主任梁江介绍说。经加热后再次把它输送出去,保证来的油质和出去的油质是一样的,也免除了海关计量不一致的麻烦。

  当年,中哈原油管道的运营人员反复研究论证,才提出将进口原油数量分解报关的技术措施,并经多方协调,得到两国海关和商检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管道来油不因为计量的问题而中断。

  可见,在和外方管道公司以及两国海关、商检等部门合作的过程中,管道运营方必须有解决多种技术难题的思想准备,培养和锻炼一批胜任跨国原油管道运行管理、熟悉原油进口海关和商检执法监管程序等各方面人才。

  据梁江介绍,在海外,管道的运营合同必须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这就要求设定一个运营底线价格。如果只将跨国管道看成单纯的政治结盟的产物、忽视经济效益,就会导致管道亏损,投资者大为不满,也不能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影响两国之间政治关系。世界上没有所谓单纯的经济利益,政治与经济不可能绝对分开。

  中俄原油管道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旦外界情况发生变化,俄罗斯可能要提高管输费用,那时进口油价也将随其变化。这样就有可能降低油品输送量,带来管道利益损失。“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我们可以参考中国石油海外管道运营中采用的西方合同模式。在合同价格设计方面,极力规避管道输送量的风险,并在管道运营过程中,留有调整余地,最大程度地保证投资者的利益。管道低输量时是什么价格、高输量时又是什么价格,要有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梁江说。

  国家实力保障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两国人民的坚定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姜毅说,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俄能源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经济合作的范畴,上升到了增进两国相互信任、巩固双边合作的高度,含义非常丰富。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