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化是加快转方式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是产业集聚的过程,导致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必然带动一般性消费需求和生产性消费需求,因而能够有效扩大内需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推进城市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这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产业集聚的过程,这导致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必然带动一般性消费需求和生产性消费需求,因而能够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
工业化和城市化先行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具体变动关系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集聚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不再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而更多地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服务业就业增长的带动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也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随着工业化演进到高级阶段,这个趋势就越来越明显,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为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发展对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具有更强的带动效应,而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比产出增长更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进程。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工业化对非农化尤其是服务化(包括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部门的产业化)的拉动效应较大,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就较强;反之,如果工业化过程对非农化尤其是服务化的拉动效应较小,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就相应地较弱。上述分析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城市化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并把扩大内需和解决城乡居民民生等目标结合起来。
珠三角地区要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加快内涵型城市化的进程
对于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珠三角地区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要加快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从而加快内涵型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对垄断性生产性服务业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消除所有制歧视,明确凡属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不断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对这些载体的投入也有助于拉动内需。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养老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服务的发展等都需要载体,而这些载体的投资及其衍生的需求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从消费结构来看,在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城市居民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追求发展型、享受型需求,将大大拓展休闲、保健、文化、培训等方面的消费空间,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客观上就要求生活性服务业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从而促进相应服务行业加快发展。
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环珠三角地区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通过城市化带动这些地区的消费需求。新时期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非农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二是要加快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三是要通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带动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双转移”战略,通过珠三角地区与环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互动发展来克服广东城市化的偏差问题。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入可以满足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已有工业园区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通过加快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将过去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镇工业化,努力改变“镇镇像农村”这种小城镇建设过度分散和低水平发展的传统模式。(作者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 毛艳华)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