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更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广东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积极化解各种风险和和挑战,高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时期,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克服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严重困难,多项主要经济目标提前完成,使广东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为“十二五”时期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广东将肩负着新的任务和使命,既存在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形势变化。“十二五”时期广东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笔者认为,广东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积极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高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人民币升值“大合唱”不断升级。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复苏遥遥无期。美欧国家为了转移矛盾,上演了一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大合唱”。这一势头仍有增无减。在我国目前出口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产业结构调整和非价格竞争力提高仍需时日的情况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结果必然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初步积累的竞争优势也会受到重大损害,广东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也将受到严重削弱。
国际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国际原材料价格及石油价格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等贸易救济案件的持续上升,将造成对广东不利的贸易环境。
以质量、环保、安全标准等技术壁垒为代表的贸易保护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仅REACH(欧盟规章《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和EUP(欧盟在环保方面的最新指令)这两项技术壁垒就将影响广东50%的出口企业,所涉及产品从节能灯、化学原料及制品、纺织品到玩具———这意味着广东出口企业将迎来欧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密集期,广东出口可能再次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广东经济自身也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难。外贸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凸显广东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加工贸易约占广东外贸总额的7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和再创新能力不强。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比重不大。“走出去”规模不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偏小,跨国经营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
兄弟省市转变方式成效显著。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快速发展对广东经济发展也形成了竞争压力。根据科技部《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江苏综合创新能力由此前的第四位一跃升至第一位,将广东挤出三甲;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江苏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首次超越广东位居第三,显示出强劲的竞争优势。面对兄弟省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的明显成效,广东无不感到沉甸甸的竞争压力。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如果广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走低水平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就只能继续在国际产业利益分配中备受“剥削”。因此,广东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按照胡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着力提升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坚决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战,才能赢得广东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打造创新型广东。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这种技术垄断和市场壁垒使得不掌握关键技术的竞争对手难以对其形成实质性竞争。摆脱这一困局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技术垄断,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基础。为此,广东要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建设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标杆企业,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深港创新圈、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
提升国际竞争力。把握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扩大出口。深度开拓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加大力度开拓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广州、深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佛山、珠海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力争广东服务贸易每年增长20%左右。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力培育广东本土跨国公司。
增强规则话语权。为突破国外技术标准的围堵,广东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增强产业游戏规则话语权。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广东要着力提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试行重污染行业差别排污费政策。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做好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郭楚)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