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天津落下帷幕。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谈判,也是年底坎昆气候大会前的最后一轮谈判。
如先前所预料的那样,各方目前分歧仍然较多,主要的问号看来依然要留到不久以后的坎昆会议上。尽管如此,天津会议还是为坎昆会议铺了路,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做的不懈努力。
中方努力“发声”与美方较量
由于去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未能如期完成及达成协议,今年各国加快气候谈判步伐。为了在坎昆会议达成积极成果,各国同意增加谈判的次数,由原来安排的两次会议增加到五次,而中国承接天津会议,进一步显示中国积极推动气候谈判的决心。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首次在中国的天津举行,对国际气候谈判以至中国推动对抗气候变化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中国和美国的碳排放量在全球数一数二,于是双方的此次谈判被视为重中之重。当前,其中迸发出的谈判火花也格外耀眼。
在美国看来,他们一直以来都坚持两方面的观点:一是中国不该将自己等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应纳入强制减排的法律约束范围;二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内自主的减缓排放行动,也应遵循“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简称MRV,即“三可”)的要求,并且拿出了一套相当细致的流程。
对于美国的强制性态度,中方代表团也给出了更加明确的态度和答案:一是前者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二是后者则是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入侵。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发展中国家承诺将国际援助之下的减排行动纳入“三可”,而国内资金支持的自主减排行动,则可以在确保主权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
谈判双方可谓针锋相对。中国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强调,“磋商和分析”不是变相“三可”,如果《公约》缔约方指出“有的问题不是很清楚,需要澄清和进一步了解,中国作为缔约方,也可以作一些解释。”美国代表团甚至表示,中国国内自主减排行动,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行动,能否接受“三可”,是美国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变化资金援助义务的前提。
同时,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潘兴(JonathanPershing)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态度也很强硬,他表示:“发展中国家既然已开始进行减排,不透明公开,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说到做到?”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则对媒体表示,有发达国家将中国接不接受“三可”与小岛国等能不能获得援助挂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挑拨,这不符合国际谈判的要求。
参与互动(0) | 【编辑:许晓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