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中国,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历来为人诟病,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垄断经营及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的国企,即使在环境污染方面记录不佳,也很少受到惩罚。据有关部门调查,在3486家排放废水的国控企业中,超标排放的有36%;在3557家有废气排放的国企中,全年部分和全部超标的占41%。但对这些企业进行环境执法却面临重重困境。所以,说到底这不是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政府意愿和政企关系的问题。
其实,这次紫金矿业“毒水事件”发生之前,在环保部5月通报批评的11家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上市企业中,紫金矿业位列榜首,此前这家企业也多次被通报,但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从来就没人能拿它怎么样。2010年紫金矿业集团竟然荣获“2009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称号。即便在其酿成重大环境灾难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紫金工作人员也对媒体记者说:“政府不会允许我们成为BP。”在中国,由于国有企业、政府有股份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环保部门对其监管也更显吃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中石油、紫金矿业等企业肇事后不是在第一时间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积极采取措施善后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而是企图掩盖事件真相并拒绝赔偿。
涉足环境保护的力量应该是多元的:立法机构、司法机关、媒体、舆论、NGO等民间社会、国际组织都应该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在中国的现状是:如同国有企业垄断了某一经济领域一样,政府也垄断了相关权力。在立法机构软弱无力、民间监督受到打压、而大型国有企业事实上已经和政府形成了利益集团同盟的情况下,中国的环保力量无从发挥作用。
说到这里,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不得不提:面对高发的环境灾害,通常的解决思路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积极干预企业行为。但在官商一体化、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而其他环保力量无权的格局下,中国的环境保护其实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提升政府权力、使其更大规模地干预市场,则权力寻租的空间就会扩大,腐败更多,环境问题更难解决;如果缩减政府权力,则不受制约的企业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
这样看来,如果现有的权力垄断格局不变,那么中国的环境问题基本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根据环境污染的周期性规律,可以预计的是:在制造业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之后,中国即将进入环境灾害事件的集中爆发期。在这一时期,同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大型垄断企业将在环境污染中扮演重要角色——虽然这些企业是由纳税人的钱建造的,但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其对纳税人生存环境的威胁甚至比私企、外企来得更直接、更霸道。要扭转此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最根本的还不是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打造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本身。唐昊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