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交所梅德文:碳市场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北京环境交所梅德文:碳市场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0年10月13日 09:4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刚刚落幕。中国的碳市场明显试图“借力”此次会议,在会议的“边会”中,单是讨论中国碳市场的就有四场。

  国内碳市场有何战略意义?该如何发展?作为国内碳市场的“先行者”之一,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日前就这些问题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你在很多场合把低碳产业和碳市场比作十年前、十五年前的互联网。低碳对我国具有哪些战略意义?

  梅德文: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起步时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事实证明,互联网为中国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互联网一样,发展低碳的本质是技术与制度创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500名科学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得出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是技术创新,通过开发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包括碳捕获与封存(CCS)、太阳能、电池车等技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碳市场,除了类似互联网的重大技术创新之外,商业模式上也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商业模式很清晰,但碳市场的相关服务模式还不是很明朗。就像互联网一样,当年都拼网络浏览量,谁也不知道怎么赚钱。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制度创新同等重要。

  碳市场可能促进中国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公平化的社会改革和透明化的行政改革。而这些改革是中国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极大促进中国能源结构优化。 第二,碳市场能够促进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很可能是金融领域。大国崛起离不开金融崛起,金融崛起需要人民币国际化,碳市场可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第三,碳市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和倒逼机制。

  日报:现在发展低碳有很多工具,比如行政指令、碳税、碳市场等,你对此能不能进行排序?我们发展碳市场的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梅德文: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未来在各种各样的节能减排工具之中,行政、碳税和碳市场这三套工具可能会并用。把碳市场说成“工具”挺好。如果让我做判断,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碳市场。

  碳市场最大的优越性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高效率和最优的减排。因为碳市场是总量限额与交易(Cap & Trade)机制,其理论基础是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定理。

  碳税来源于福利经济学的庇古理论。最大问题在于,它不是一个总量控制机制,而是一种价格调整机制,最终减排的效果也许会和当初的设计有很大差距。

  市场需要两个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创造稀缺性,激励机制创造流动性。

  中国不可能很快实施大规模配额交易,但可以探讨在特定行业、区域开展碳配额交易试点。

  日报:你怎样看待发改委将要推出的《自愿减排管理办法》?

  梅德文:形成规模化的碳市场有三个基本条件:科学性、稀缺性和流动性,或者说是科学产品、公共产品和金融产品。基于这个观点,自愿减排交易(VER)不可能有大规模发展,因为它虽然满足了科学性,但不满足稀缺性和流动性。

  从当今国际碳市场看,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VER的比例仍仅占0.27%。我以为,这是一个正常、必然的结果。

  但是,发改委推出管理办法仍然至关重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新兴加转轨”,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减排面临很多问题。VER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碳市场逐步、渐进的发展。

  日报:现在我们有18个环境交易所,包括北京环境交易所。你怎样看待各地争相挂牌交易所的局面?

  梅德文:发改委曾经表示,不赞成全国都挂牌碳交易所,我赞成这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中国可能有三个交易所就够了。例如,欧洲主要的碳交易都集中在两个交易所,即欧洲气候交易所(ECX)和BLUENEXT交易所。

  在碳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多方参与,最终优胜劣汰,市场会作出选择。

  日报:碳市场和国际气候谈判有很大相关性。从碳市场人士的角度,你怎样看待气候变化谈判及其对中国碳交易发展的影响?

  梅德文:中国一贯主张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目前我们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现在建立碳市场,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气候谈判,给别人以口实。

  但我觉得,我们建设碳市场是自主行动、自愿选择。我们正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包括发展质量、速度、效益和规模,都需要金融定价机制。毫无疑问,碳市场能够起到这种作用。

  日报:未来要如何协调内政与外交、市场与产业等关系,如何抢占低碳产业及市场未来的制高点?

  梅德文:要实现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处理三个关系: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国内与国际。

  碳市场与社会收入分配改革有一定关系。未来碳市场可能有助于形成一个工业补偿农业、城市补偿农村、东部补偿西部、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的长效金融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碳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我国公平化的社会改革作出一点绵薄之力。

  日报:一财网同乐坊一位网友提问,碳会不会成为一种货币形态,担负货币属性和价值?

  梅德文:从理论上讲,两者有一定可比性。货币的基本属性是流通、计价、结算、储备、投资等。碳配额商品的属性和货币有类似之处。

  我们的合作伙伴BLUENEXT为什么那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现货交易所?有一个小故事:前年金融危机开始时,跨国公司出现财政危机,纷纷把其储藏的碳配额、碳指标通过BLUENEXT全抛掉,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度过了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碳指标、碳排放权,不管是现货还是期货,可能具备货币的某些属性,甚至还具有超主权的特性。

  从主权货币的历史看,当初英镑的崛起是和煤的结算捆绑在一起的;美元的崛起是和石油的结算捆绑在一起的。中国正在循序渐进地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实施中国金融“走出去”,中国碳市场的大力发展,也许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陈晓晨 李东超 宋冰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