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和必拓支持碳税令澳政府更为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必和必拓支持碳税令澳政府更为难?

2010年09月30日 16:1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必和必拓行政总裁高瑞思(Marius Kloppers)高调宣称,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他认为澳大利亚应积极推进征收排碳税的计划,特别是要在国际碳排放协议出台之前,身先士卒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表率。

  必和必拓这一反常论调令澳大利亚各界一时愕然。一方面这个矿企老大哥由排碳税的反对者摇身一变,成了“勇于牺牲”的环保主义斗士;另一方面,这一主张让本就在排碳税问题上举棋不定的澳大利亚新任女总理吉拉德更加左右为难。

  气候问题成“大政治”

  澳大利亚资深政治评论家Richard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10年来,澳大利亚政治局势的变化始终同气候变化问题息息相关,这在发达国家中都是鲜有的。早在2002年,霍华德政府就因铁心追美拒签《京都议定书》而大失人心;2007年大选,工党领袖陆克文正是凭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王牌,一举击败执政11年的联合党;到今天,工党易首,吉拉德胜选,这些政治大事件的背后无不深刻地反映出澳大利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利益博弈。” 其实,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一直是工党赢得选民的政治利器。从事环保新闻多年的Christian表示:“2007年12月,新上任的总理陆克文代表澳大利亚签订《京都议定书》,此举被称为工党上台后给民众的第一份圣诞礼物,国外舆论更是对澳大利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刮目相看。”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陆克文政府的政治行动却连连受挫,首先是碳排放贸易计划(ETS)两度被参议院以“变相巨额收税”为由否决,就连环保党派绿党也表示反对,原因是该计划对企业减排要求过低,政策软弱无力,根本无法达到减排目的。两相夹击,使得今年4月陆克文被迫搁置ETS立法。

  澳大利亚主流媒体《悉尼先驱晨报》评论道:“陆克文曾称,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着澳大利亚人的道德底线,而现在它却挑战了自己的政治生涯。ETS立法一直是陆克文的重要政治目标,而它的流产将很有可能导致陆克文公信力下降,从而使其政治根基松动。”果不其然,此后的3个月间,工党支持率一路暴跌,加之高额资源税激怒利益集团,引爆工党党内变天,吉拉德由此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为了争取今年8月的联邦大选,执掌工党后的吉拉德立即宣布放弃ETS计划,不再重提碳税一事。而就在工党与反对党大选首轮战平之后,善于危机公关的吉拉德为了拉拢绿党,又多次公开表示,倘若执政,将立即组织专家,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并按照专家制定的价格,向碳排放企业进行严格收费。

  分析人士Hughes指出:“吉拉德此举用心良苦,一是现在气候变化问题如烫手山芋,吉拉德将此抛给气候变化委员会,从而脱开直接干系。同时,此举安抚了利益集团与绿党的两方神经,她强调此为‘费’而非‘税’,既避免了与利益集团正面冲突,又尊重了绿党的政治理念。”本报记者随后走访了几家大型中资矿产企业,它们对此均表示理解。

  澳总理举棋难定

  随着新组阁的少数派政府逐步走向正轨,9月26日,吉拉德将减排问题正式提上议程,她宣称,为了达到2020年减排5%的目标,澳大利亚需要为碳排放定价。有人称其出尔反尔,反对党更是对其恶语相向。对此,吉拉德解释道,目前是少数派政府联合执政,因此必须慎重考虑内阁各方意见,此前参选时的承诺恐难兑现。

  而对于必和必拓的反常表现,本报记者从消息人士中了解到,久陷气候变化问题困境的必和必拓早已预感到,工党上台后减排收费是大势所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适时出击,以赢取与政府对话的主动权。另外,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上面,必和必拓已经为自己留出后路,如果政府开始对整个碳排放企业收费,必和必拓的新能源项目将会迎来更大的商机。

  值得一提的是,必和必拓的表态并未赢得同行的共鸣。澳大利亚工商总会、澳大利亚工业集团以及必和必拓前董事均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而吉拉德对必和必拓的高调表态也持谨慎态度,她表示政府永远向企业敞开大门,但她将耐心等候新气候委员会的报告出炉,然后才决定将如何采取行动。

  Richard分析认为:“吉拉德目前的处境就如《奥德赛》里的船长,左面是反对党,犹如一头虎视眈眈的六头怪,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立场上与其对立;右面是大型利益集团,忽左忽右的态度像难以琢磨的暗流漩涡;而吉拉德的船员们则代表着来自工党、绿党以及独立议员的不同利益群体,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吉拉德如何驾驭好这艘船,通过气候变化这一关,则是其能否顺利远航的关键……”王珊子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