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交所梅德文:我国碳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北京环交所梅德文:我国碳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2)

2010年09月15日 12: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13日在天津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推动可持续增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低碳经济、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我国节能减排将如何推进等热点话题,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先生在新华社达沃斯论坛前方报道中心的直播间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专访。梅德文认为,目前我们国家能耗巨大,能源效率也很低,因此,节能减排应是一个全民工程、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需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图为梅德文正在和主持人一起查看网友提出的问题。(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碳交易就像粮票国碳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主持人:您一直提到碳市场,可否给网友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情况?您昨天在论坛上说了,2009年我国在碳市场的交易份额不到1%。是这样吗?

  梅德文:碳市场简单说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俗称碳市场。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室气体排放给商品化,形成一个稀缺性,然后到市场上形成交易,这就是碳市场。简单说,碳市场是三句话:

  第一,碳市场是一个科学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500多名科学家经过十几年的论证,得出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这个结论,需要人类社会抓紧应对、共同治理。如果不治理的话,未来人类社会20%的GDP将会灰飞烟灭。

  第二,碳市场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碳市场、低碳经济、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问题,在英国排放、美国排放和法国排放、中国排放的,最后结果都一样,最后都影响了全世界的气候,所以这是一个经典的环境外部性问题。那怎么办呢?需要国际社会提供公平的全球公共产品,公平的分配排放权,排放权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权,所以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

  第三,碳市场是一个国际贸易或者金融问题。把稀缺的碳排放权金融化,变成一个金融产品,最后增加它的流动性,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调节市场。

  所以,碳市场这三个基本特点就是科学产品、公共产品、金融产品,科学性、稀缺性、流动性,技术基础、政策基础、金融基础缺一不可,只有完全满足,碳市场才能形成规模化、商品化、金融化的交易。

  主持人:您认为,如何实现碳市场商品化呢?

  梅德文:刚才也说了,经济学家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经典的环境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环境外部性呢?一种认为,只要把不受约束、不受限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利给明晰化、清晰化之后,这个市场会自动配置这个资源。基本理论就是说资源配置两个条件,一个是必要条件,就是产权明晰化;一个是充分条件,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满足这两个条件之后,市场就会自动高效率地配置资源。

  举个例子,碳交易和我们计划时代的粮票、肉票、布票、油票很像。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就用过粮票,比如每个月是30斤,如果多吃就得向学校或者同学去买,如果你少吃了,当然你可以不卖,可以留到下个月,那你也可以卖。碳市场跟这个粮票非常相似,首先确定一个总量,比如每个月每个学生只有30斤,然后就分配。比如整个学校分配给每个学生30斤,多吃就要买,少吃就要卖。实际上我们过去中国有很多这样的经验和案例,这个应该不是特别陌生,简单来说就是配额。

  主持人:与国外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您觉得我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

  梅德文:碳市场如果按照产品来说,一般是项目化的产品,商品化的产品和金融化的产品,比如说CDM(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英文全称是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产生的CER(就是经核证的减排量,英文全称是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这些都是项目产品。还有金融化的产品,就是二级市场,期货交易。我们一般说碳市场是三个层次,就是所谓的零强制、单强制、双强制。机构是多元化的机构,因为我们交易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第三方核证,碳市场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机构。简单说,多层次的碳市场、多样性的碳产品、多元化的碳机构,它是一个系统。中国碳市场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现在主要产品是CDM的项目产品和VER(就是自动减排或者自愿减排,英文全称是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