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北安平召开新闻通报会,为减排达标实施全县无差别限电进行道歉。然而安平并不是特例,在河北武安等地,耗能多的钢铁企业全部被勒令停产。拉闸限电的也不仅仅是河北。9月起,广西、广东、浙江等地对高能耗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
各个省份纷纷拉闸限电的背后,是今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现实。目前,离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只剩下最后一个季度,仅北京、天津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拉闸限产:钢铁水泥涨价
钢铁重镇武安的高炉熄火了,上周这里的钢厂还是一片热火朝天、加足马力生产的景象,现在却显得十分冷清。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销售处处长陈玉龙介绍,应武安市政府要求,工厂4号便全部停产了。
继武安市宣布18家钢厂停产后,5日下午,唐山30多家钢厂和26家焦化企业也被要求后四个月限产近50%。邯郸除了邯郸钢铁、新兴铸管外,其他的钢厂或多或少已经进行了生产线的停产。
武安市一个钢厂内部人士介绍,按照目前该厂的产能规模,停产一个月,会亏损6000万元。再加上九月份是传统的旺季,利润一般在8000万到1亿元,两者相加相当于亏损了1亿6千万。
河北仅是全国性“限产限电冲刺十一五”的一个缩影。
9月起,广西、广东等省份对不符合能耗标准的钢铁生产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
广西不仅对落后产能实行限电,一些节能水平较高的钢厂也准备部分停产。从9月2日起,柳钢已陆续停产多条生产线,停产计划为时一个月,影响产量30万吨左右。
广东珠三角地区焦炭等11个行业的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被纳入差别电价的范围,9月1日起其用电价格将提高,至此广东实行差别电价的行业达到19个,覆盖了主要的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渐强,中国联合钢铁网相关负责人8日表示,9月份粗钢产量会下降得比较明显,预计9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将下降近700万吨,其中河北地区将在300万吨以上。受此影响,至今大部分钢材现货价已上涨至少5%。
申银万国方面称,据初步估算,随着浙江、海南、安徽、广西等地相继对水泥企业进行限电,相应区域的水泥产能下降幅度将达到30%左右。华东市场特别是浙江地区三季度在节能减排打压供给的背景下,由产能过剩转变为供不应求,触发水泥价格暴涨。
“降耗”指标如“泰山压顶”
根据“十一五”规划,从2006年至2010年间,要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今年下半年,必须完成降耗4.48%的目标。
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上半年,辽宁、陕西、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升幅最大的青海省达到7.53%。河北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仅1.35%,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
下半年完成任务的压力之大,促使国务院派出6个工作组分赴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广东等18个地区进行现场督战。部分地区已被要求尽快启动应急预警预案,将高耗能、低GDP贡献及与民生关系不大的企业纳入预警。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此轮督查对大多数高耗能企业自然形成了新一轮“紧身”效应,优惠电价到惩罚性电价的强大落差促使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步伐,而更严厉的督促措施或将紧随其后。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说,虽然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预期目标相比,目前实现的节能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求今年必须下降5%,难度很大。但预计到今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是能够基本实现。
要数字,还是要转型?
面对呼啸而来的政策风暴,武安市的不少钢厂都感到摸不到头脑,政府用“一刀切”的方法换得漂亮的数据,这让不少企业无法理解。
“即使是高耗能行业也有优劣之分,有的企业环保好能耗低,有的企业环保不好能耗高,那么政府出台限电限产政策的时候,是否应该也有一个具体标准来进行参考,而不是把所有企业都一刀切。”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负责人提出质疑。而当地政府部门也证实,目前各个地方进行的限电停产,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
“节能减排是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而不是短期的突击,光是行政性的限电限产,现在数字好看了,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说,短期限产也会造成钢材、焦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对下游不利。
中国联合钢铁网钢铁分析师胡艳平指出,排山倒海式的节能减排行为存在“唯数字论”倾向,部分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过于简单和粗暴。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某些实施办法并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初衷,甚至有悖对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正在着手制订“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专家们建议,在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时,更应建立从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入手,防止地方政府为完成目标的突击行为。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认为,虽然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太快,仅靠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不够的,还应从能源消耗总量来进行控制。同时,可考虑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两个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促进由“高碳增长”向“低碳增长”转变。
本报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瞭望》等报道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