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价位长期在低位徘徊的水泥行业也迎来了涨价高峰。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多个省份水泥价格出现暴涨,据中国水泥网统计,浙江更出现了一个月内5次上调价格的情况,这在以往实在少见。
即使如此,市场中的水泥仍然是供不应求。对此,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异常现象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浙江省今年实施的 “限电令”。在此情况下,不少浙江的水泥企业只有无奈减产甚至停产,导致水泥产量减少,市场自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此举或有助于维持水泥价格平衡,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
水泥价格淡季不淡
夏秋季历来是水泥销售的淡季,但今年情况有些不同。
中国水泥网数据显示,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等地区,水泥的需求在传统的淡季出现了火热的行情,并引发价格迅速上涨。其中,浙江是水泥价格涨价最为典型的地区。
中国水泥网主编张敏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浙江地区水泥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30%左右。其次是安徽,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上海地区需求下降,但在此轮涨价风潮中,价格也出现了小幅上涨。”
从事水泥生产的一家企业总经理张榕表示,“我们工厂里面的库存早就没了,现在水泥都从外省进口,本地根本就没有货了。”
邵俊表示,此次调价将有利于水泥企业摆脱低迷态势,赢得合理的利润空间。“我们希望调价能实现价值回归。水泥企业经营状况一直处在亏本的边缘,行业长期打价格战,使水泥行业不能健康发展。”行业内80%的厂家是亏损的,仅有20%的厂家尚有微利。
中国水泥网的统计,今年浙江地区的水泥涨价频繁程度达到了一个月内上调5次以上。其中,海螺袋装价格在不到30天内就上调了5次,从7月28日的290元涨到8月25的392元,涨幅高达35%。
邵俊指出,全球合理的水泥价格是80美元/吨~100美元/吨,“在中国500元/吨的水泥价格才是合理的。之前都是200元/吨~300元/吨,现在涨到400元/吨,也是合理的范围。”对于目前供不应求的现象,邵俊认为,下半年水泥行业进入旺季,到时上述紧张的供需情况就能缓解。
价格上涨是因“限电令”?
邵俊向记者表示,上述异常现象的背后,主要原因是由于浙江省今年实施的限电令。
根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 〔2010〕12号)和全国电力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结合今夏电力供需仍存在缺口的实际情况,浙江省决定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施控制用电。时间为电力迎峰度夏期间 (7月1日~9月13日),按15天为一个周期,共5期,实行分期分批控制用电。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凌云指出了限电停产措施实施的原因,其中,浙江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是主要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地区用电增长20.6%,不仅该省用电量大增,而且由于上海世博会急需供电,浙江承担了部分上海地区供电任务,为保障本省及上海世博会期间电力的供应,浙江省对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实行限电。
这次浙江省水泥企业是统一行动,所有水泥生产线及粉磨站被要求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轮休15天,第一阶段已于7月22日至7月29日在全行业实施,第二阶段8月22号至8月29日也已开始实施。
一位浙江海螺集团相关人士还表示,由于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各地政府为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将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水泥行业为了确保淘汰落后产能550万吨的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万无一失地完成,政府采取强制手段。限电停产能有力压制过剩产能,促使小企业的淘汰。
高耗能企业受影响较大
政策执行之下,华东地区相关企业确实面临困局。
张榕表示,部分的水泥工厂都转移到南方去了,身边的水泥厂缩减到仅有100万元的投资。“这次和往年不一样,是强制性停电。”张榕回忆说,这次一共停电多达20多天,而且现在仍旧是没有给电。
张榕还有一家比较大的纺织工厂,该厂仍没有逃脱限电的困境。“浙江省1600多家产能大的企业,产能超过一定条件的企业全部要停电15天。”在第一轮强制停电后,张榕指出企业损失很大,“这15天就损失5000万元~6000万元的订单,利润减少了500万元~600万元。这一次的限电,企业的损失是很大的。因为限电令的实施,导致纺织工厂的订单交不出去。我们纺织厂一年有10亿的产量。今年上半年纺织这块利润比去年好,利润增长60%,可这样一停电,这些利润就都没有了,再停下去就麻烦了。”
在第一轮停电之后,对于张榕这样的企业,浙江省采取了限电50%的措施。
邵俊指出,此次限电影响范围很广,直接波及水泥、钢铁、冶金等高耗能企业,波及区域也是在整个华东地区扩散。
上述海螺集团相关人员表示,浙江下半年还将举行类似的节能限产活动,既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又能控制产量,使市场供需保持平衡,不让价格出现大起大落。
参与互动(0) | 【编辑:左盛丹】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