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依旧遥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依旧遥远

2010年09月01日 09:43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月中旬以来,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将调整的言论,在市场上引起一番讨论热潮,成品油“追涨不追跌”的市场趋势不得不让人对定价机制再次“瞩目”。

  日前,在中石化的中期业绩会上,中石化财务总监王新华对外透露,发改委正在研究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相信该机制将会逐步走向市场化”。

  就在8月25日,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目前正在研究对国内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作出调整。修改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会更加灵活,更能反映市场和企业的成本变化。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尽管重启评估,由于各项利益的差异化,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道路依然遥不可及。

  改革呼声已久

  事实上,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呼声已久。今年1月28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2010年国家发改委将对油价管理办法有关细节进行调整,并将以相应的方式征求社会意见。此前,中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陈立国建议,缩短现行机制规定的调价间隔时间至10天,并将一定区间调价权下放石油企业,适当提高国Ⅲ标准汽油价格。

  这些建议所针对的,都是目前市场上执行的去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新的定价机制颁布以来,一直存在许多模糊条款,定价机制不够透明,仅国内成品油的平均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两项指标不明确就广为市场人士诟病,此外对参照系问题,即到底按怎样的国际原油标准执行“22+4%”的调价标准存有争议。而今年以来,不够条件调价和够条件不调价使得定价机制更趋于模糊化。甚至在不少人看来,国家发改委的调价“只涨不跌”,或是“涨多跌少”。

  统计显示,截至26日,距离今年6月1日最后一次调价,国内成品油价格即将连超3个月未作调整。来自市场的消息称,自2008年底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这是除今年3月前后国内油价创下4个月不动外,其调价时间等待最长的一次。使得业内人士不得不对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充满怀疑和不解。

  而在这3个月内,类似于“追涨不追跌”的事例也并非第一次发生。来自卓创资讯机构的数据显示,自6月1日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之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震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上述震荡局面就使得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两度越过国家规定的“4%”调价红线。

  更有甚者,针对国内成品油“当降不降”的现实认为,真正让成品油市场调价行为变得错综复杂的是机制背后的利益争论,而国家发改委是在给国内石油巨头们提供“庇护”。

  业内认为,在现有、试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承受太多来自国内两大石油公司和社会民众两方面压力的情况下,“重启评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行为实在情理之中,这也客观上推动了国家发改委重启评估前述机制的步伐。

  定价机制更加趋于模糊化

  卓创成品油编辑陈晴对本报记者表示,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还不完善,这一点也是发改委是承认的,由于机制缺陷,成品油价格上调时各地经常出现囤油现象,调价时间也有一定的滞后,并且顾虑经济以及民生的现状,上调幅度经常不到位,有时候也没能完全反映生产成本。这就导致了成品油调价在油企和消费者中“两头不讨好”。

  陈晴称,新的定价机制实施以来,一直存在许多模糊条款,如“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每桶高于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者少提”。 定价机制明确了当国际油价处于每桶80-130美元和130美元以上的两种管制情况。但是,在上述两个区间内价格政策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细节。

  陈晴认为,从目前看,国内成品油的平均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这两项指标都不明确。在平均加工成本的保护下,国内的炼油企业大多丧失了主动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同时从近几年几大油企的业绩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无论国际油价处于何位置,炼厂生产成本如何,成品油销售企业都是可以获得利润的,不会出现亏损。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无论国际油价高低,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国内的几大石油企业都能够实现大幅盈利。

  “成品油定价机制逐步走向市场化,首先应当明确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是一个逐渐接近市场的漫长过程,而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场由企业说了算。”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对本报记者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不但要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还要能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工利润等,主要表现为定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合理,是由市场规律来形成价格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手段来调控价格的变化。

  市场化不是企业说了算

  国家发改委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大集团确实对定价机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主要是觉得目前的机制还不够市场化。社会舆论则认为国家发改委在油价问题上,一直都是“上调快下调慢,上调幅度大下调幅度小”。但这位人士同时表示,“油价调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是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场,由企业说了算的。”

  国内曾有一些机构和专家建议,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时间间隔应该由目前的22天,缩短为10天左右,甚至一周以内。对此,国家发改委人士称,调整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变调整周期的事情。

  周修杰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走向市场化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作为基础,虽然目前国内成品油销售端的竞争比较激烈,但由于成品油油源仍然控制在少数石油企业手中,因而成品油销售市场实际处在不公平竞争之中。

  陈晴认为,被业内寄予厚望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道路”必然依旧遥远,在种种矛盾下,市场消费者难以真正相信所谓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趋于“市场化”,因为大家看到的成品油市场仍旧是被几大油企所持续“垄断”的。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继续严格规范、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市场上的投机倒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同时,还要尽快建成原油、成品油储备体系,以实现国家对成品油市场的有效调控,“市场化”的道路才能真正行得通。记者 闫志强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