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深圳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2010年08月27日 11:42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深圳境内无大江大河,也无大湖大库,是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短缺一度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水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务实践,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及早实施了境外引水战略,加大了本地蓄水、调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供水能力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促进了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基本建立了适应深圳发展要求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以有限的水资源量支撑全市的生产生活,保障了深圳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深圳,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少有人能够轻松起来:

  深圳年均降雨量1837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20.51亿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3.9立方米,约为广东省的1/8;每年可供利用的本地淡水资源约为4亿立方米,但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2009年全市用水需求已达18亿立方米。

  然而就是这样,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产生了这样的一组数字,让深圳人觉得欣慰并引以为豪:

  全市已建成市外引水干线两条,年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七成以上;本地蓄水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约3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6.11亿立方米,实现了从应对“水荒”到“供需平衡”再到“战略储备”的根本改变;全市供水能力由特区建立以前的1.8万立方米每天增加至目前的670万立方米每天,年供水总量达15亿立方米,海水利用量达70.76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原水水质达标率接近100%,保障了深圳年均28%的经济增速和1300多万人口的用水。

  在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水资源难以为继的瓶颈,请看深圳如何实现了突围——

  市外引水与市内调蓄同步实施:告别“水荒”,应急储备能力提升至20天

  由于淡水资源先天不足,深圳本地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约4亿立方米左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235立方米。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缺失,致使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续出现了严重的“水荒”。其中1991年的大旱致使市区部分高层楼宇无水供应,宝安县城只能供水两天停一天。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干旱缺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水难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最关注、最头疼的问题,缺水已成为当时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经济发展之本,水源不够怎么办?针对深圳本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将境外引水作为缓解深圳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此,近年来深圳市相继兴建了160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北线引水工程、龙茜供水工程,以及大鹏半岛支线工程、笔架山支线、梅林支线等10余条支线工程,铁岗水库扩建工程、长岭皮水库加固扩容主体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二期相继完工。全市已建成东、中、北三大跨境引水干线和若干支线,基本形成了“长藤结瓜、覆盖各区、分区调蓄、互联互通”的水资源调配网络。深圳基本告别了“水荒”,全市水源应急保障能力达到20天。

  此外,为充分利用东江丰水期的洪水资源和本地雨洪资源,做好水资源战略储备工作,深圳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公明、清林径两大超亿立方米库容的“水缸”建设工程,以及全市水库群联网建设项目,其中,清林径水库建成后将成为深圳最大的水库。这些项目完工后,可使深圳全市每年增加蓄水规模3亿立方米左右,大大提高水源调蓄和应急储备能力,并能使全市水资源应急供应保障水平达到3个月。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