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油价真相的追问几乎变成了一门学问。各种“权威说法”与百姓直观感受的分歧,相关主体夹杂情绪的选择性解读,油价最终形成一个罗生门式的结果。这样除了加深隔阂,让事实离真相越来越远,恐怕并无益处。
如果想要消除油价“涨快跌慢”的民怨,无疑需以透明、看得懂的方式去实现。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没有争议的答案是,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只要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就容易产生公平、公正的效果,也最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新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实施以来,油价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有关部门,这也让公众颇为不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公众接受了新的油价机制,但是,对垄断企业的质疑从未消除。
2008年底国家出台了新机制,我国最终的汽油零售价格包含几个部分:国际原油价格、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炼油厂的合理利润、流通环节差价以及国家对价格适当调控。其中,前3项是比较直观的,但后3项仍十分模糊。
有观察者指出,主管部门当下推出的“定价公式”虽然在表面上让油价调整有章可循,实则却给石油巨头提供了“稳赚不赔”的制度保护。由于信息不对称,究竟如何算是炼油企业的“合理成本”,外界根本就不得而知。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指出,2009年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国内汽油零售价要保证炼油厂不亏本和保证加油站有盈利”。
既然当前的定价机制能让炼油厂稳赚不赔,那么当前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局面延续或许就不难理解了。近日有报道称,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研究所所长龚满英此前称,考虑到2010年全年新增炼油能力约3000万吨,估计成品油资源过剩1500万吨。
不过,即便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也不会将价格将下来。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过剩的压力是由厂家承受的。但是在不充分的环境下,过剩的压力很容易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就是油过剩价格不会降,而钢铁过剩价格会往下掉的原因。在中国,油价是通过公式计算的。
诚然,在节能环保的压力面前,公众并不能因为石油行业存在高度垄断,就对油价高低的讨论偏离轨道。但是,一个前提是,这个油价得是“明白账”,不是让油价上涨的收益更多地流向坐享其成的石油公司。想必,那样的油价上涨会更得民心。
记者 晏琴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