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分之三该报废汽车为何仍在行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每年四分之三该报废汽车为何仍在行驶

2010年08月19日 09: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照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济发展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应爱斌日前表示,汽车工业既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高消耗、高排放、影响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2009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双超1360万辆,汽车总保有量已经突破7000万辆,按照每年大约7%的报废量,仅报废汽车的重量就超过700万吨。

  对于愈加严重的汽车报废问题,有人说,成为“世界最大停车场”之后,中国正变成“世界最大汽车垃圾场”。

  汽车报废面临三大难题

  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青岗路上,长春市报废汽车回收中心的牌子显得不那么显眼。面积不算大的院子里,停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报废车辆,从报废车上拆解下来的零部件堆成一座小山,不时有卡车拉着报废车辆开进院子。这个院子里的工人不算多,忙碌着拆解运来的报废车辆,从塑料胶条到方向盘、仪表板、车灯,不大一会儿,一辆报废轿车就被拆得只剩一副骨架。

  在吉林省,这样的报废汽车回收中心一共11个,分布在全省九个市州。国家出台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后,报废车辆明显增加,去年这11家企业共回收废旧车辆9968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与吉林省每年报废汽车近10万辆相比,还不到1/10,剩下的本该报废的汽车哪里去了?

  吉林省汽车报废车源少数量少的现象并非个例,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09年12月份的一份报告,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每年达到报废年限的车辆早已超过200万辆,然而只有50多万辆按照正常程序进入报废汽车回收中心,剩下的则继续在马路上行驶。为何车主不愿将到期的汽车报废呢?

  “报废,没有想过,这远不如卖二手车收益大。就拿我这辆出租车来说,已经跑了七年,按照正常规定接近报废年限,但报废补贴的钱才几千块,如果拿到二手车市场去卖的话,至少能卖到一两万。实在卖不出去的话,就送给农村的亲戚开,那里管得不是那么严。况且按照现在的车况看 , 再 开 个 两 三 年 一 点 问 题 都 没有”,当被问起会不会正常报废汽车时,40多岁的长春出租车司机杨玉成这样回答。

  如果说车源少数量少是当前报废汽车回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那么技术差资金少则是另一个制约因素。日前,记者来到长春市另一家大型汽车报废回收企业时,院内工人正在手工拆解报废汽车上的零部件。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用这些原始的拆解方法也实属无奈,“这几年也准备更换设备,但由于回收汽车数量少,企业效益一般,根本没有充裕资金添置新设备”。

  吉林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庞宏图说,不仅是吉林省内,就全国范围来说,汽车报废回收企业技术差资金少的短板同样明显。像汽车拆解企业需要的防渗漏地面、油水分离器等硬件条件,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当前不少汽车回收企业还是采用气焊切割加上手工拆卸的原始拆解手段,效率低,效益差。正是由于这个回收终端工作不力,直接拖累了整个汽车报废回收行业的进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汽车报废回收来说,第三个难题就是市场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指导规范。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包括“五大总成”在内的很多废旧汽车零部件依旧在市场上流通,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这直接扰乱了报废汽车回收市场秩序,导致大量报废汽车零部件重新被装备到车上,变成一颗颗奔跑在路上的“定时炸弹”。

  “这两年我经常去报废汽车回收中心‘淘宝’,经常有所收获,就像逛旧书市场一样”,长春市民肖万盛告诉记者,他家里有两台跑运输的卡车,每年仅更换零部件和维修保养就需要上万元。在朋友那儿得知报废汽车回收中心是个“宝库”后,他每个月都会去寻找一些能用的零部件。从变速箱、前后桥到方向盘,肖万盛都买过。

  “这些零部件虽然是从报废车上拆解下来的,但根据我的判断,换到自己的车上再用三四年没有问题。关键是便宜,价格只有新配件的1/5左右,一年能省下一大笔钱。”肖万盛回答说。

  为了打击报废汽车零部件市场混乱的现象,吉林省在2009年曾进行过全省范围内的专项整顿,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位参与整顿的工作人员说:“虽然打击力度在加大,但很多人从场内拆解挪到场外拆解,私拆滥解的问题屡禁不止。”

  汽车报废为何这么难?

  当前,我国汽车报废标准遵循的还是2001年由国务院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其中对不同车型的使用年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包括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在内的汽车,如果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虽未达到国家报废标准但如发动机或者底盘严重损坏,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或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都将进行报废处理。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购车者来说,购车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即便是在汽车接近报废期限时,很多车主也舍不得换车,更不会将汽车送进报废汽车回收中心,而是希望尽可能多开几年,哪怕是冒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报废汽车获得的补偿费很低,远远提不起车主的兴趣。

  “根据《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报废汽车的收购价格应按照金属含量折算,参照废旧金属市场价格计价。当前大多数地区的废铁价格每吨都在2000元以上,但回收报废汽车的价格却低得可怜。一辆家庭轿车的重量在一吨多一些,按照国家规定的交易价格,报废汽车每吨350元,但按照这个价格很难收到报废汽车,我们这里的回收价格是每吨500元左右,一辆普通轿车的回收价在六七百元。”长春市一家报废汽车回收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然而,对于那些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来说,日子也不好过。这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了报废汽车回收价格为何偏低的原因。他说,一辆普通的报废汽车至少有25%的车体“一点价值都没有”,只能进行填埋处理。除了“五大总成”之外,虽然可以通过出售一些零部件获利,但由于数量太少,收益有限。此外,再加上税收、管理等各种费用,企业运行成本很高,所以只能压低收购价格。

  一汽集团技术中心的一位汽车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回收企业因为车源少,没有充裕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导致拆解回收效率很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废旧汽车回收站,大多数用户在汽车接近报废时,不情愿选择把车送进拆解厂。这种恶性循环仅靠企业和用户无法解决,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从2009年开始,我国调整了部分车型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的补贴标准,以调动车主报废旧汽车的积极性。比如说报废大型载客车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了1.8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报废汽车回收的情况,一些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短时间内出现了车源增加、效益提升的现象。

  然而,由于以旧换新的车型范围限制过严、补贴金额少、手续复杂等原因,这一政策并未带来持久的助推力。像以旧换新的车辆主要是针对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轻、微型载货车和部分中型载客车,限制条件太多;补贴金额虽然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与车辆转让出售相比,还是没有绝对的吸引力;由于补贴金额并不是现场发放,而是需要申请的车主办理一系列审核手续,非常复杂,这也把很多车主拒之门外。

  推动报废汽车回收驶入快车道

  今年7月1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准备重新确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许可制度。

  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准备出台这一条例,是因为近年来国家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开展报废汽车再制造试点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现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关于回收企业拆解的“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开展汽车再制造的需要。此外,2002年清理行政审批时,现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确立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这项行政审批被取消。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修改。

  一位汽车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条例的出台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当前所处的尴尬地位,以及通过回收企业这个抓手加强报废汽车回收力度的决心。从当前我国汽车报废回收现状来看,在以旧换新补贴逐渐开始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回收企业已经成为整个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最好的切入点。

  庞宏图说:“虽然新条例还没有正式出台,但会提高回收企业的门槛和标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当前参差不齐的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能够提升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实力,有利于最终打破恶性循环的局面。”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的一位专家表示,按照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汽车报废回收处理涉及很多方面,既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也有回收企业的技术升级,但从长远来看,报废汽车的再制造是一个关键因素。从当前国家政策开始松动可以看出,“五大总成”等零部件将不再被销毁或私卖,政府开始引导报废汽车的再制造进程。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这位专家表示,当前对于报废汽车的零部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检测标准,大部分企业主要是凭借经验判断,再加上设备落后、更新慢,导致废旧汽车零部件的再利用率不高。因此建议汽车制造企业加快与回收企业实现联动,向后者提供便于拆解的指导方法,提高拆解回收的效率。他认为,要实现汽车制造企业与回收企业无缝对接,最为有效的一个办法,还是建立汽车制造企业自己的回收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在零部件的回收处理再利用上,继续提高效率,同时也能促使汽车生产企业从设计环节开始,就把回收问题考虑在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推动报废汽车回收驶入快车道。

  观点

  学会让汽车正常地“死去”

  □宗巍

  我国的报废汽车回收陷入了恶性循环,而且正在加剧。因为获利少,车主不愿把报废车送给回收企业;因为车源少,回收企业运转困难,缺乏更新改造的资金。

  对于跨入汽车大国还不久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各大车企还忙着开足马力扩大产能,无暇顾及这个“身后事”;对于那些享受到汽车文明不久的公众来说,大都还沉浸在汽车带来的便利生活中,很少去考虑这个看上去和他们不太相关的问题。

  可是,报废汽车何去何从,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去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汽车报废量达到270万辆,以6%的汽车报废率计算,到2020年我国的汽车报废量将超过900万辆。然而,目前我国依法报废的汽车最多只占到应报废汽车总量的40%,而且这还是乐观估计。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一样,汽车也不例外,在达到设计的使用年限时,汽车也应该正常地“死去”,进行报废处理。汽车报废,既是对车主人身安全的负责,也是进行汽车再制造的开始。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一辆报废汽车的再生可利用率可以超过80%,二手零部件会得到再使用,剩下的少量破碎残渣会被掩埋。

  而在中国,汽车报废行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拆解手段原始,拆解设备落后,回收利用率低,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本该报废的汽车,带着安全隐患,继续行驶在大街小巷和乡间公路上。每年的交通事故中,与报废汽车相关的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拷问着中国汽车人。这也是一个需要政府、回收企业和用户共同回答的问题,其中既有政策法规上的不完善,有回收企业的参与性不强,也有用户的不积极。正是这种种因素,导致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汽车报废的意义,没有学会让汽车正常地“死去”,更没有学会如何有效进行汽车再制造。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因为报废汽车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我国汽车报废行业敲响了又一警钟。特别是处理报废汽车过程中随意掩埋或烧毁不易处理的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直接排放拆解产生的“三废”,既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二次污染,又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这一幕幕令人“痛心疾首”的画面,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中,显得那么不协调。报废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并处理的问题,也是我们亟须补上的一课。

  相关链接

  发达国家带来的汽车回收启示

  □记者 宗巍 长春报道

  当前我国汽车报废不尽如人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梳理欧美日等汽车强国的汽车回收经验,能够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经验一:谁生产谁回收的报废汽车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汽车制造企业在新车上市之前,必须出具一份证明,确保即将投入市场的新车的材料回收率和可利用率达到一定标准,否则就拿不到市场准入许可证。

  在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回收任务。根据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法》规定,汽车生产厂家有义务承担汽车残渣、气囊等指定零部件的回收利用以及处理工作。据了解,在丰田等大型汽车生产企业,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部门来处理这一工作。此外,政府还会根据回收情况奖励汽车生产企业,刺激他们的回收兴趣。

  一汽集团技术中心的一位汽车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绝大多数都只负责生产,对回收一概不管。其实,由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回收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不仅对自己生产的零部件更为熟悉、拆解更为方便,在零部件再制造方面也有先天的优势。

  经验二:完善的回收法规和有效的操作程序

  汽车业内专家认为,与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回收法规相比,我国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至少落后四五年。以日本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丰岛事件”后,日本开始将报废汽车处理纳入日程。2005年1月1日起,一部专门针对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汽车回收再利用办法》出台。

  在这部法律中,除了政府机构之外,非政府机构汽车回收再利用促进中心等也被纳入到管理机制中,实现了政府和非政府互补的方式进行联合管理。最重要的是,这部法律明确了报废汽车处理流程,即车主———收购公司———拆解公司———破碎公司———最终处理公司。对于各个环节负责机构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等也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此外,在实际的回收过程中还引进了先进的电子目录系统,通过对每一辆车进行标号,确保汽车回收处理的整个流程万无一失。

  经验三:数量众多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

  无论美国、日本还是德国等欧洲国家,数量众多的回收企业是报废汽车之所以得到有效处理的基础,而在我国,回收企业的数字少得可怜。

  据了解,目前日本的汽车拆解公司大约5000家,其中超过4/5都是月拆解量低于50台的小型回收企业,破碎公司140多家、粉碎机180多台。在美国,这个数字大得惊人。目前美国的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超过一万家,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超过两万家,还有200多家拆后粉碎企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只有不到500家。

  一位汽车专家表示,增加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的数量,已经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

记者 宗巍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