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东:分布式能源 新模式需有新思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徐晓东:分布式能源 新模式需有新思维

2010年08月18日 13:5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认为发展分布式能源第一要有技术的支撑,第二要平衡好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三要有政策出台,将利益通过政策加以调节,如通过明确备用设施的投资、制定应急电价等来调节各方的利益。

  继上海的“2010年分布式能源会议”之后,8月8日,973计划重大项目“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基础研究”又在天津进行了中期评估,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方面的五十多名专家和课题承担人员参加了评估总结。

  当前,无论是在企业界、还是在学术界,记者都能感受到大家对分布式能源的关注热度。但是正如专家所言,分布式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下一步应该如何走?中国应该给分布式能源一个怎样的定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晓东就此发表了见解。

  分布式能源是全面提供

  能源解决方案新模式的起点

  中国能源报:分布式能源最明显的优势是什么?

  徐晓东:从能源供给的角度讲,未来我国在燃气的发展上是很有必要多下一些功夫的。我国现在的能源供给模式实际上是分块进行的,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是单独自上而下进行生产的,供给用户是“能源素材”,由用户自己再进行组合使用。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这些分块的能源组合起来,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我们现在讲的能源效率大都只计算生产中的某一个环节的效率,如大型电站效率已经很高了,可能达到50%甚至更高,但它没有把生产、运输、终端用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终端效率并不高。事实上综合终端能源效率才是一个最真实、有效的能效。分布式能源的最大意图就在于此,其“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能量利用理念就是通过多种的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将能源中的热能全部“榨干吃净”,以达到提高系统的最终综合能效的目的。

  中国能源报:请您谈一谈在中国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必要性。

  徐晓东:发展分布式能源对我国来说应该是一件比较重要的和紧迫的事情。我们现在要搞西部大开发。但是怎样做才合适?是不是就要采用东部或者是中部的沿海地区这种发展模式,大力地建火电站、大电网,将其串成一张大网就能行得通?

  我们以新疆为例来说明。新疆2000多万人口,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和戈壁滩。想想要在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上搞基础设施,拉起联通全新疆的电网有没有必要?相反,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有没有能够将新疆的资源、地理、人口、环境、生态、民族以及周边的国际环境等特点考虑在内的其它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当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对安全的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还要有最好经济效益。我们知道,分布式能源大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供给几十万人口,小可以到一户人家。那我们能不能按照区域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做一些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分布式能源来满足新疆一些地区的热电冷需求呢?新疆有丰富的天然气,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如风力和太阳能。这些多样化的清洁能源可能组合成非常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便于维护,安全可靠。新疆完全可能走在全国的前面,实现低碳高效的能源发展模式。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我认为在新疆发展分布式能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现在就需要利用这个机会把分布式能源的这种高效利用能源的理念推广开来。如果将来能够发展起来,而且人们普遍可以接受,到那时我们再加大推广力度就会容易很多。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给分布式能源定位?

  徐晓东:分布式能源不应该是某一种能源的利用方式,而应该是未来能源供给和使用的一种主要模式,用IT业的话来说,它是从目前以能源生产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成面向用户的全面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发展模式的一个起点。

  “分布式能源的设计原则

  首先就要自我平衡”

  中国能源报: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力市场能否开放是分布式能源能否发展的关键,您怎么看?

  徐晓东:发电并网无论对分布式能源还是对电网都很重要,因为二者可以进行互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供电安全性。但发展分布式能源决不能以必须向电网供电为目的,否则就会失去分布式能源的意义。在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上,以负荷的自我平衡为首要出发点,通过合理的优化来安排系统,这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原则。举个例子,东北的电网有很多燃煤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到冬天只要一供热就必须要发电,发了电就必须要上网。事实上光靠这些热电联产项目发的电就已经满足需要了,与此同时,东北地区还有一些风电项目,风电是可再生能源,是不是应该考虑优先上网?但是如果风电先上网了,谁来解决供暖的问题?这样一来问题就很僵。所以说分布式能源在规划和设计上就要考虑必须把电消化掉,比如一部分用户用热来供暖、一部分用户用电来供暖等,以此来实现系统运转的自我平衡,为风电上网腾出空间。

  我认为发展分布式能源第一要有技术的支撑,第二要平衡好各方经济利益,第三要有政策支持,将利益通过政策加以调节,如通过明确备用设施的投资、制定应急电价等来调节各方的利益。此外,除了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周到外,运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展分布式能源并不是单纯依靠发电上网就能解决得了的事。

  中国能源报:为了推动分布式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当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徐晓东:当前无论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模式,还是从体制和法律观念上都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例如,大家都只愿意在能源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而对做巧做活上动心思少,缺乏探索新发展模式的意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力宣传、交流等方式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另外,还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法律,如《电力法》一些过时的条文会阻碍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能源法》正在讨论中,听说已将分布式能源考虑在内了。我们期待能源法早日出台。因为这是发展分布式能源必需具备的法律基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中国还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十五大”起我们就提倡要用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但要用市场的手段就是要有法律来做依据。从法律上讲,政府当前要做的就是要把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成果、经验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让其能有发展的空间。比如现在看来,《煤炭法》、《电力法》都是在原有行政部门存在时制订的,有些条文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经济和发展状况做出调整,如果不调整就很难发展。

  除了观念、法律政策外,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前提和关键还在于燃气的供给状况。如果燃气的资源供应充分的话,肯定价格就便宜,价格便宜分布式能源的市场优势就能体现出来。

  “智慧能源系统应

  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高级模式”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中国过去二十年分布式能源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

  徐晓东:中国过去的天然气资源比较少,这就决定了分布式能源做不大。还有能源价格的问题,过去煤价相对便宜,天然气相价格较高,发展天然气的分布式能源成本就高。加上人们的观念落后导致其发展较慢,而且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障碍。这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资源掌控能力的提高,再加上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做蓝本,发展分布式能源已越来越成为现实选择。

  中国能源报: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对〈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的函》,提出到2011年拟建设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只有不到40个,而要在不到两年内建1000个分布式能源项目,这种可能性及可实施性有多大?

  徐晓东:实际上分布式能源在国外有30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20年发展历史,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储备都相当多了,发展的条件也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就是要借助于对这种理念的推广让其开花结果,并为我们能源结构造调整和经济的转型提供一个技术平台。

  美国的人均装机容量约为1千瓦,而中国人均还不到500瓦,仅为美国的一半。如果中国将来能发展到1千瓦/人,按14亿人口计算,就约有14亿千瓦,目前我们的总装机容量共才能8亿千瓦,这其中就有5—6亿千瓦的缺口。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要发展煤电,还是选择其它的方式?我们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概念,那就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就是“有保有压”,要想把煤电比例调下来,没有煤电的退出机制怎么办?当然如果分布式能源发展了,装机的总量增加了,而煤电又没增加,那么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也就上升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大家都对分布式能源有所重视,完成1000个项目完全没有问题。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看待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的“智慧能源系统”?

  徐晓东:我觉得分布式能源应该叫做“分布式能源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就是采取方式将各种能源组合起来,以满足用户对热电冷各种形式的能源的需要。计算机行业里有个提法叫解决方案,发展分布式能源也应该这样,做到按需定制、量体裁衣。即根据用户的热电冷需要组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保护环境,同时还达到终端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佳。发展分布式能源、提供面向用户的解决方案,就要打破行业的垄断和分割,将现在的以能源生产分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提供一个最终的能源解决方案的模式。“智慧能源系统”是未来能源发展模式的高级形式,是比较准确的表达方式。正如前面所说,分布式能源是智慧能源系统的起点。

  能源服务公司目前是为节能降耗服务,为已有的用户提供能源系统改造服务,今后也将为用户的新项目提供规划设计“智慧能源系统”业务。能源服务公司是未来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主要实体,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推广。

记者 仝晓波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