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商有望分享电动汽车蛋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设备商有望分享电动汽车蛋糕

2010年08月04日 17:10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27日,“直达2030”可持续交通系列论坛“电气化—未来驱动力”现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表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正式启动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十一五”以来,进行了动力系统平台以及电机、电池和电控三个关键零部件的研究。“十二五”将是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国家已确定了发展电动汽车的明确战略,现在正积极探索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实践经验。

  通用汽车车辆工程全球副总裁卡尔·斯塔克认为,虽然电动汽车在全世界方兴未艾,但中国坚定发展电动汽车的决心和快速发展的态势给包括通用在内的所有汽车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不过,电动汽车兴起受益的可不仅仅是汽车企业,电动汽车带动的将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从电动汽车自身的电池及电控系统,到电动汽车赖以存在的电网和充电站设施都将受益。

  中国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期的来临,给相关行业不小的想象空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兼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来小康预计,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的预期目标为50万-100万辆,由此中国将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最大的市场之一。

  电动汽车需智能电网支撑

  对于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对基础电力设施的影响,业内曾有担心:2009年全国的装机是8.7亿千瓦,如果把现在的汽车全换成电动汽车的话,那意味着我们的装机几乎要翻一番才能满足要求。显然,在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之后,如果任由其无序充电,将会极大地增加电网建设的投入,并且导致设备利用率大幅度降低。

  不过,来小康认为,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取决于电网的智能水平及电网与电动汽车之间的互动水平。

  来小康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如果在满足电动汽车使用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技术经济手段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避开电网负荷的高峰时段,合理地分散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就会减少对电网的负荷冲击,并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发电装机与电网建设,保证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发展。智能电网恰恰可以在技术上实现让千家万户的电动汽车“听话”地进行充电。

  据介绍,以上功能是通过先进的计量表计、实时通信网络、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充电设施实现的。先进的计量表计为用户提供电价信息;实时通信网络保证电网与用户的信息交互;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管理系统负责综合电网运行状态以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充电设施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操作进行调节控制,采取降低充电功率或延时进行充电等手段响应电网的需求,保证电网与充电操作的协调进行。因此,电动汽车兴起会倒逼智能电网的发展,并拉动对智能电网设备的需求。

  拉动相关设备投资

  “在谈电动汽车对电网影响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机会。” 来小康说。

  据了解,目前,充电站设备投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配电设备投资、直接充电设备投资以及管理辅助设备投资。

  根据国家电网最初的计划, 2009年-2010年是起步阶段,在国家电网覆盖的区域内27个城市建75个充电站,6000多个充电桩,到2016年建成10000个充电站。除国家电网外,南方电网、中石化等能源企业也有充电站建设的宏大目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一个充电站平均投资300万元计,10000个将达到300亿元,还不包括大量的充电桩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电动汽车的实际发展肯定会比预期的还要快,充电站投资将持续并且不断加大力度,这将在未来带动一个新兴的设备市场。

  电动汽车

  可成为储能设备

  在来小康看来,电动汽车是一个新型用电器,具有特殊的电器性能,也就是说它具有储能作用。它会给电网带来一些好处,比如供电质量的改善,或者作为特殊情况的应急电源。

  一直以来,我们的电都是即发即用的,没有存储,如果电动汽车大量普及的话,它作为移动式的储能元件,就可以使我们的电网稳定可靠。

  来小康认为,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动汽车最终将作为移动储能单元,成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通过完善的智能用电网络及电动汽车充放电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其储能特性,对平抑电网负荷峰谷波动、接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将起到重大作用。记者 张子瑞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