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2010年08月04日 11:2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治理,目前青海省三江源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的张艳得拿出一组统计数字,略显兴奋地告诉记者。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另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均发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等因素,青海省水土流失状况不断加剧。”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的张艳得不无忧虑地说,“我们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95032.68平方公里,其中主要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

  为了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区主要在青海省玉树、黄南、果洛3个藏族自治州为主体的青海南部高原。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张艳得说,根据这个总体规划,三江源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50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目前,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通过植树造林、封育、修建石谷坊等措施,已实施了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2平方公里。

  “从治理的结果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张艳得说。在三江源缓冲区海南州塔拉滩核心区,记者看到,已封育三年的草场,在今年降水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草已长出一尺多高,凉风吹来,便出现了中国古诗词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

  张艳得告诉记者,去年他们配合青海省环保厅对青海部分地区进行了水土保持监测,经过对项目区防治效果的监测,工程的实施对该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拿着监测报告单告诉记者,项目区牧草平均高度增加10-30厘米,植被覆盖度提高70%-80%,牧草亩均产量达到270.68公斤,比实施前草地增产70%以上,草场覆盖度达75%以上,中轻度退化草地裸露地基本消失,大部分草地达到优良牧草的标准。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三江源地区通过实施植被恢复、防沙治沙、人工增雨和禁牧禁渔等一系列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黄河源头湿地生态也得到很好保护,项目区水源涵养功能恢复明显。

  “最位明显的就是黄河源头鄂陵湖和扎陵湖的水量在慢慢增大。”黄河水利委员会玛多水文勘测队队长张红兵说,“去年我们测量鄂陵湖最高水位是4271.36米,今年7月15日再测量,几乎赶上去年的最高水位了。”

  记者日前驱车来到了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青海省玛多县。站在附近一个高地俯瞰,鄂陵湖和扎陵湖宛如两颗晶莹闪亮的蓝宝石,系在黄河金链的上端,湖面上不时有鸬鹚划过,为湖水增添了几分大自然的动感。

  “鄂陵湖水位上升以后,将原来距离它近20米的公路都淹没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水务局副局长刘言斌指着被淹没的公路对记者说。

  虽然治理效果明显,但是张艳得局长依然满怀忧患。他说,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其中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发展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单位面积治理费用较低、标准不高,形不成综合防护体系等问题依然使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重道远。(记者 梁爱平)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