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纳入国家除险加固工程范围的小型水库,国家的政策标准是按照450万元/座为标准安排资金,其中,国家补贴220万元~300万元,其余由市县配套解决。但现实中,一些库容较大的水库,450万元根本难以完成主体工程。本刊记者了解到,这造成一些水库病险去除不彻底,设计效益发挥不了,有的甚至为保安全干脆空库运行,资源浪费严重。
安徽省水利厅基建处处长余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安徽省206座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小型水库中,就有40多座无法完成加固任务,主要是这些水库库容较大,国家按统一标准下达的450万元根本难以完成主体工程。
余兵以安徽宿松县重点小Ⅰ型病险水库黄大口水库为例,按照5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安徽省发改委批复这座水库需要1900多万元除险加固资金,远远超过450万元的标准,地方政府无力解决这笔资金,因此,黄大口水库迟迟无法实现“脱险”目标。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因为配套投入不足,导致水库除险工作进展迟缓,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的“尾巴工程”问题。根据江西省水利厅调度的情况看,全省尚有50余座水库完成投资不到90%,个别水库完成投资不到70%。部分已经验收的水库留有较多尾工,直接影响到水库除险标准,还有个别小型水库甚至主体工程还没有完成。
与配套投入不足相对应的,是一些地方出现“除险加固”质量问题,坝体散浸、新建灌溉引水隧洞漏水严重等。一位基层水利干部认为,这其中或许还存在人为的偷工减料问题,“但配套不到位、资金不足是重要诱因之一”。
地方水利资金捉襟见肘
在刚刚遭受洪水的湖南湘潭县,多位基层干部向本刊记者反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Ⅰ型水库要想挤进国家计划的“笼子”,先期安全鉴定、地质勘探、初步设计、实施计划等工作,都要县里面先掏钱来做。其中仅安全鉴定一项,每座就需10万元左右。这对湘潭县这样一个财政非常紧张的农业大县来说,压力非常大。“(对国家病险水库治理项目)“争也不得了,不争更不得了!”他说。
长期以来,在水利建设基金中,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江大河重点工程的维护和建设,而城市防洪及中小河流、湖泊的治理、维护和建设则主要由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承担。
以江西为例。2003年以来,针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一批资金中,中央资金7.73亿元,与之配套,省级投入7.10亿元,区市以下财政及群众投劳自筹了6.49亿元;第二批项目总投资约67亿元,其中可争取中央资金33.5亿元,地方需要配套33.5亿元,截至5月20日已完成投资45.67亿元。但这些仅仅是江西数千座小型病险水库的一部分。“如果算上小Ⅱ型的5030座病险水库,有可能另需要上百亿元的资金。”当地受访基层水利干部表示,“这些小型水库大多为集体所有,除险资金无法落实,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以县为例,地方并不宽裕的水利建设资金,需要应对的支出包括:国有水利工程的维修加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小山塘、小渠道等)、防汛物资储备和防汛抗旱等。由于资金匮乏,一些市县通过不断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这造成了“目前不少地方的水利部门普遍重建设,轻养护。因为工程建设中央较多投资,而工程养护需要地方更多地‘自掏腰包’”。上述受访基层水利干部指出,“大部分水利工程的管养经费不到位,致使建成的工程虽多,但并不能全部正常发挥功能。”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