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比亚迪E6纯电动车正式发布。它将作为深圳鹏程出租车公司的车辆在深圳行驶。但它不能驶出深圳,“充电桩的接口不一定合适。”比亚迪销售公司公关经理徐安告诉记者,现在的电动车基本是汽油车的升级版,充电接口的位置和空间标准直接决定了车企是否需要对生产模具作改动,通常一改动就要耗费上千万元。
“在目前充电站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玩家中,整车制造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汽车部总监侯若冰告诉《科学时报》,“一方面,他们渴望尽量多的充电站能消除消费者后顾之忧,以铺开市场提升销量;另一方面,尚未确定的充电模式和始终存在争议的行业标准,将使整车企业在发展路径选择时存在顾虑。”
日益普及的换电模式
电池更换站在中国还只是个新概念,而日本已经率先付诸实施。
今年4月,美国的电池更换服务提供商——BetterPlace公司与东京出租巨头日本交通公司在东京推出电池更换式纯电动汽车,并在全球范围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出租车。这些车配有可更换电池,仅需1分钟左右就可在电池更换站卸掉耗尽电量的电池、换上新电池,使得顾客无须再为充电而长时间停车。而BetterPlace公司目前正在以色列和丹麦等国家建设同类电池更换站。
对于纯电动汽车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BetterPlace也在寻求进入时机。近期,BetterPlace与奇瑞汽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地方政府支持的试点项目中,合作开发电池更换式纯电动汽车。
据公开资料,BetterPlace相信,中国有机会从燃油汽车直接跳跃到纯电动汽车。更换电池将加速纯电动汽车普及。
在BetterPlace对中国市场觊觎的同时,中国本土大型央企对于新兴的电池更换技术的研究也在加快。中国普天和中海油两大央企共同注册成立了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下称“普天海油”),该公司定位为“以电池租赁为主要业务的电池运营商”。
据普天海油总经理助理谢子聪透露,国家已将整个充电站产业链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能源提供商,国网、南网等央企负责提供电能;第二级是能源运营商,包括中石化、普天海油等可以做充电设施运营的企业;第三级是终端产品提供商,主要是电动汽车制造企业。
此前,中海油宣布将与力神合作在全国建设换电站,而普天海油最近也与众泰汽车联手,在北京开启“以租代售”的换电池模式。
据悉,普天海油已在换电站领域研发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试图将其树立为全国的换电站标准,以最终成为能源运营商。
尴尬的整车企业
“目前整车制造企业最为担心的就是在这样的链条中,自己会沦为单纯的产品制造商。”侯若冰说。一旦按照普天海油提出的以“换电”为导入的商业模式运行,整车制造商将面临最不愿看到的景象——真正实现利益的电池都被别人拿走了,这对于在电池等核心技术上投入巨大的整车企业而言意味着很大的牺牲。
“电机、电控系统等的技术和成本都相对固定,各大车企比的就是电池,换电模式如果普及,有些车企的技术优势就丧失了。”侯若冰说。
充电,还是换电池?在市场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对于整车企业而言,任何一个选择都带有不确定性。
于此同时,北汽新能源技术工程师王斌对换电模式表达了担忧:“电池更换站这种模式目前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标准难于统一是一个问题,同时纯电动车电池具有几百伏的高压电,电池更换时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一项挑战。”
侯若冰也认为,电池标准化也许是普天海油商业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不同厂家、不同车型的电池形状千奇百怪,而且在纯电动汽车中的安装方式也各不相同,想要在两三分钟之内快速实现电池更换的普天海油,还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和精力——联合众多汽车厂家和电池制造商来对目前市场中的上百种电池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和标准化布置,还要说服制造企业将电池统一做成标准化的模块,这将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车企依旧关注核心技术
电动汽车企业面临研发和市场风险的背后,还有尚未完全明确的国家标准。
由于相关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这意味着企业当前对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若与日后的国家标准不符,那么企业必须要对其相关生产进行更改,这对企业来说,将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
徐安表示,目前比亚迪已经在电动车项目投入超过10亿元,希望政府能够尽快明确电动车的技术路线,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必须聚焦于中方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化。绝不应急于抢先从国外买进关键零部件拼出几辆汽车造势,制造一场‘虚热’,打乱国家战略全局。”徐安说。
侯若冰也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技术路线和参与企业及院所、学校很多,就传统的技术而言,还可以与国际水平相当。电池、电机就技术而言也并不亚于欧美,但制造工艺还是远远落后。他认为,国家和企业应对行业进行持续投入,以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水平不落后于其他国家。
他同时指出,目前国内电动汽车相关企业依旧高度关注核心技术存在的现实瓶颈。“整车厂商将集中推出各自的电动车发展规划,他们依旧高度关注技术研发,许多跨国汽车巨头、家电巨头、电池开发商都在加紧自主研发,国内的汽车企业包括民营车企也在加紧研发,期望在车载电池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侯若冰说。记者 刘丹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