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可信”的“第一能源消费国”论调,中国得体与切题的反应,应落在实际行动:提高能效,实施多元互补的低碳能源结构
针对国际舆论利用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大肆宣传“中国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论调,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20日公开表示质疑,“这个数字可以借鉴,但我们觉得不可信”。
国际能源署15日来华发布最新的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未在国内引起多大关注,倒是被境外媒体竞相引用。根据这份报告,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标油,而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标准油,“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由此得出,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统计公报数字有明显出入,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经过简单换算,应该为21.7亿吨标准油。两者之间相差0.82亿吨标准油。
国际能源署与中国能源主管部门的芥蒂并非今日之表。此前,国际能源署与中国其他政府部门也结下过“梁子”。2009年,国际能源署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示怀疑:
中国2009年一季度实际GDP数据与石油需求下降的情况不符,与异常疲软的电力需求也不吻合。此举当然地引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断然否定。更早一些的2007年,国际能源署在华发布当年的《世界能源展望》时,时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综合组王思强副司长便从“眼光、数据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对那份以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国度的报告提出了质疑。
若沉溺于统计学范畴、对统计方法差异与统计数据真实等概念进行纠结,那对争论的理解难免会剑走偏锋。鉴于能源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能源署数据背后隐含的逻辑关联是:作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从200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中国必须为此有相应的担当。而且按照欧美的预设,中国应该承担与发达国家一样的减排任务。这显然与中国的发展阶段不符。
更何况,国际能源署的这份报告也承认,美国仍然是目前最大的人均能源消费国,每年美国人均消耗能源量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的5倍。
国际能源署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成员基本上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OECD)国家,现在越来越代表着在国际市场上比例不断下降的全球能源配角,在某种意义上,它与中国的那些“过节”折射出它与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机制性对话。实际上,这些发展中国家需要国际能源署在诸如数据统计、技术交流、能效管理、金融监管和可再生能源推广等方面发挥独到作用。
看来,国际能源署应该丢掉固有的偏见,从能源行业与人类环境等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传统能源强国与新兴能源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尽管“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走到了美国的前面:水电装机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增速全球第一”,但是,以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掌握的数据,2000年美国能源消费量是中国的两倍,而现在中国能耗总量已超过美国。这10年中,美国在提高能效方面遥遥领先于中国,美国每年提高能效2.5%,中国则每年仅提高1.7%。
我们不必因此分歧指责国际能源署,中国得体与切题的反应,应在实际行动:提高能效,实施多元互补的低碳能源结构。(范思立)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