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出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出来

2010年07月06日 0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的20个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特区近日又有一批纯电动出租车上路运营了。

  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电动环卫车……近两年,随着各式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里的试点和应用,环保、低碳的出行理念渐入人心;在民用领域,千呼万唤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新近出台,新能源汽车正加速“驶”进百姓生活。

  最高补贴6万元

  前不久,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自2010年6月1日起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办法》明确指出,补贴政策所称新能源汽车主要指插电式(plug-in)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助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补助标准则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中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加大,50%以上都依赖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开拓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此次补贴政策的出台,正好为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之路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优先发展电动汽车。补助资金直接拨付企业也有助于鼓励企业投入研发面向消费者市场的电动乘用车。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已有80%的省市启动了充电站建设项目,随着国内电动车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广阔。

  试点城市达20个

  而在《办法》颁布后不久,财政部等四部委又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扩大了公共服务领域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在现有的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再增加天津、海口、郑州、厦门、苏州、唐山、广州等7个试点城市。至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的试点城市已达20个。

  作为2009年公布的13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方面已累计投入20多亿元的资金,市内充电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去年12月深圳即完成了首批2个充电站、134个充电桩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今年5月,“无燃油味”、“低噪音”、印有“零排放”标识的首批30台纯电动出租车的上路运营更让深圳市民备感新鲜。据了解,这批比亚迪e6型号的电动出租车百公里能耗为21度电左右,相当于燃油车1/3至1/4的消费价格,专业充电站快充15分钟可充满近80%的电能,理论上充满一次电可续航300公里。年内将有100辆纯电动出租车上路运营。深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计划再建设3个专用充电站,以充分满足更多电动车上路的需求。

  六成消费者有意购买

  “零排放,低噪声;能量补充费用仅为燃油车的1/5;电机具有优越的力矩性能,更具驾驶乐趣;可充分发挥电机控制的优势,提高整车性能,电动车上可以轻易实现在传统车上很难实现的主动安全性能;具有用电的优势,可以车载更大功率的电机系统,构建舒适的驾驶乘用环境;容易实现整车的网络化控制,可与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相结合”——在今年5月举办的中国(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国际合作论坛上,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林程总结了相比较传统燃油车,未来可能普及的电动乘用车所具备的六大优势。他表示,电动乘用车产业规模庞大,面向私人,对社会影响大,其减排效率和对产业的发展促进均大于电动商用车,电动乘用车自主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机遇。

  在国家出台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之后,针对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车意向的影响,记者结合了新浪网和凤凰网所作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37593个投票者中,选择“补贴新政出台后,会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占总数的60%。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性”、“销售价格”和“使用是否方便”为消费者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林程教授表示,与已在国内发展近10年、技术和应用相对成熟的电动商用车相比较,电动乘用车的普及使用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他指出,电动乘用车对电池的要求很高,需具有优良的能量特性与功率特性,能实现无损、快速的充电,寿命应该更长;电机则应同时满足低速爬坡加速和长时间较高车速的行驶;整车总体布置要注意紧凑和轻量化,可靠性、安全性也要求很高。(记者 张东伟)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