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山西煤改之后,河南煤改已近尾声,山东煤改也于近日启动……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煤炭企业整合的大幕正在全面揭开。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煤炭企业并购重组高层论坛上获悉,当前这种以省为单位的整合虽力度空前,但尚未如高层所愿。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表示,为实现国家“大集团战略”,他期待着更多跨地区跨省域的煤企整合。
据了解,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来,优化能源结构被官方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煤炭的兼并重组是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能源规划的重要内容,据接近该规划的专家透露,十二 五 期 间 ,煤 炭 企 业 将 由 当 前 的11000家减少到4000家,十二五末,将形成6-8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资源将进一步集中。
大集团:不只做大,更要做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6月1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态,要扶持大集团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发挥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中的骨干作用。
他还表示要继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从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煤、电、路、港、化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给不少煤炭整合主体提供了今后发展的样本,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近日的一个煤炭行业重组内部论坛上再次重申这一点“类似神华集团那样连煤矿带铁路带港口规模的企业太少。”吴吟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一位国家能源局权威人士处获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一个资质管理标准,“届时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必须符合这个资质标准,给煤炭行业现在的兼并重组提供一定的标准。”该人士表示,但他并没有透露有关资质标准的细则。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家鼓励煤、电、路、港口等联营一体化,许多省属国有煤矿都有这样的实力。
地方上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深化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方案》明确:山东严格规定整合后的勘查开采主体标准,提高矿业权准入条件。原则上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主体,对同一个矿区有多个探矿权的,探矿权转采矿权时要整合成一个开采主体。
《方案》要求,纳入待整合的矿业权,整合期间不得转让给整合主体之外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矿业权需进行完全整合的,矿业权人在政府规定的时限内,经平等协商进行整合。整合后只保留一个法人主体,且法人主体必须具有与整合后矿山生产相适应的资质、资金,整合后的矿山必须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贺佑国告诉记者,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有利于加快有实力的大型煤炭集团的煤炭整合进程。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企业的矿业权设置不规范,一个整装煤田有多个实力一般的企业同时获得开发权,布局不合理,且不利于总体规划。
更体现前瞻性和布局性的十二五煤炭规划也表现了这样的趋势。
贺佑国参与了十二五煤炭规划的草案编写工作,他透露,到“十二五”末,我国煤炭产量目标为36亿吨。其中,12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产量22亿吨,占60%,30万吨以上煤矿产量10亿吨,占30%,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产量4亿吨左右,占10%。
在煤炭产业布局上,按照煤炭产地的不同功能,我国原来划分的煤炭调入、调出和自给三个功能区将变为调入和调出两个功能区。其中,调入区为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川、渝、青、藏,调出区为晋、陕、蒙、宁、甘、云、贵、新疆,主要位于西南和西北。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建设将由过去的重视大中型煤矿建设转为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煤炭资源丰富的6省区新建、改建的产能不小于120万吨。此外,新增产能的建设将由此前的以新建为主转为加强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为主。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研究设立煤炭准入门槛。据媒体报道,届时一般矿井的年产量规模不得低于30万吨;国家重点规划矿区矿井产量不低于60万吨,没有瓦斯突出和水灾害严重的矿井;各主要产煤省份的矿区矿井产量不低于120万吨。
贺佑国表示,这次十二五规划重点强调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尤其是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建设。
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也是十二五要优先建设的“现在我们露天产量是2.5亿吨,占全国的8.1%,下一步应该继续加大。”贺佑国同时表示“十二五期间重点提高的是企业规模,而不仅仅是数量。”
跨所有制:强调优进劣退,而非国进民退
由于出现了不少国有大型煤企作为地方煤企整合的主导企业的情况,一时间关于煤炭业“国进民退”的说法甚嚣尘上。
记者从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第一批兼并重组小煤矿名单的通知》中获悉,河南省首批466处矿井被兼并重组,分别划归中平能化集团、河南煤化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河南省煤层气公司以及神火集团等6大煤炭集团重组。具体分配如下:河南煤化集团58家,中平能化132家,义煤集团84家,郑煤集团124家,省煤层气公司38家,神火集团30家。颇受业内关注的是,这些有重组资格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民营企业。
这份通知让不少中小矿主失望不已,“我们原本希望能多有几家企业,甚至大的民营企业可以获得兼并重组的资格,这样未来谈判时溢价的空间会大一些。但这个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汝州市一家私人煤矿的老板向媒体表示。
正在进行中的山东煤改更为大手笔,有媒体称一家销售收入总量或将超神华集团的大型煤炭企业将会通过山东的煤炭整合诞生。
按照省政府的规划,山东此次煤炭产业板块的整合主体包括省属的7家煤炭企业。兖矿集团、淄矿集团、枣矿集团、新矿集团、肥矿集团、龙矿集团、临矿集团将被合并为一家年产量超过1亿吨的行业巨头。“如若成功,山东将会诞生一家仅次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的全国第三大煤炭企业,销售收入总量甚至超过神华集团,达到1300亿元左右。”某杂志报道。
中国煤炭市场网观察员李朝林是煤炭整合“国进民退”观点的持有者。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很多民营煤企如果联合起来会形成和省属国有煤矿差不多的实力和规模,但是国家的政策都是向国有大矿倾斜。
但就在今年“两会”期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河南的煤矿整合将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只要达到标准,不管省内还是省外,不管国有还是私营,都可以参与整合。
已经基本完成整合的山西高调宣布,煤炭企业重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而是属于优进劣退、大进小退。
《山西日报》载文指出,此次兼并重组整合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直接转让。所谓“国进民退”,主要指的是小煤矿的直接转让。事实上,兼并主体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而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主体,国家和个人都是这些兼并主体企业的股东。二是参股入股。这次兼并重组的另一种途径是参股入股。事实上,“民”并未退,只不过是转换了身份,由原来的老板变成了股东。
通过此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山西省1000多处煤矿中,国有控股大集团办矿550多处,地方国有控股办矿近280处,非国有办矿近190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矿格局,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有业内专家表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相反,政府希望看到民营企业通过此次整合发展壮大。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主体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这里不要问所有制,谁先进谁就是主体,而不是所谓‘国进民退’。”
跨区域:难在跨省域整合,须破地方保护
尽管张国宝明确表表示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跨区域”整合基本上停留在省域之内。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日前举行的煤炭企业并购重组高层论坛上谈到当前煤炭整合的若干问题时表示,很多地方的煤炭企业重组都是依靠省里的力量推动,使得跨地区跨省域的整合比较少。
早在各地大规模的煤企整合之前,发改委就联合多个部门赴各地调研,发现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大煤矿兼并重组小煤矿的难度。调研报告援引例证指出,由于青海大量煤炭资源控制在私营企业和个人手中,地方政府要求必须由当地企业控股经营,给河南义马煤业集团进入青海重组造成很大障碍。
不少专家指出,由于煤矿资源主要是由行政区划的,在经营效益很好的情况下,很难让当地煤矿主动退出。
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告诉记者,跨地区跨省域的整合比较少是我国目前煤改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一情况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可能性较小。“对于各主要产煤省份来说,煤炭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都希望尽可能将这种经济利益留在省内。”
就在吴吟表态目前中国跨地区跨省域的整合较少之时,与会的一位西南省份大型煤企的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含蓄地表示:“煤改还得靠引导,很多外来资本没有合格的团队到本地来搞煤炭。”
吴吟在会上反复重申,煤炭整合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产业层次,使得整个煤炭行业维持竞争,既不过度竞争也不形成垄断,这样才能够满足煤炭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现在的煤炭整合过程中部分地方国企有‘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思维。”吴吟指出。
宋智晨指出,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情况相当激烈,未来出现地方性垄断煤企的可能性较小。从长远发展来看,煤炭行业中的兼并重组将成为常态,全国性的煤炭整合趋势将不会改变,强者恒强将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如果煤炭企业只是着眼在一个地方发展,只是希望做一个地方性的垄断企业最终是会被市场所淘汰的。同时,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规划以及其他的煤炭产业规划中,一再要求煤矿整合标准将提高到年产120万吨,这也将会带来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程度的深入,煤炭企业只有努力做大做强,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才能在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同时,中央政府也应当鼓励并购重组要跨地区、跨所有制,更要鼓励跨国兼并重组。”宋智晨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记者 施智梁
参与互动(0) | 【编辑:贾亦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