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中前行
对外资并购者的担心一直在台面上下起伏。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的并购大门正在打开,但政府希望扮演主角的仍将是本地投资者。5月份,证监会曾暗示将参照国际惯例允许本地企业以自有股票、而不仅是现金来完成并购。摩根大通驻纽约分析师温斯顿·马(Winston Ma)表示,外商投资者必须跨过层层关卡,获得包括商务部、国资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税务局等多达7家政府机构的审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产业向外资开放的同时,中国政府将提防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可能控制国内某些关键行业,而诸如国防、能源等一些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企业依然会保留完全的控制权。
还有不少市场人士担心外资并购行为缺乏理性,充满投机色彩。目前外资收购中开出的“天价”似乎印证了他们的担心。譬如,春节前,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以8.86亿元的“天价”收购福建雪津啤酒,高出净资产10倍。还有华新水泥向公司第二大股东Holchin B.V定向发行1.6亿股A股,则以不低于公告前20个交易日A股股票均价的120%的价格发行。全球第二大钢铁巨头阿赛洛也宣布,以每股5.888元的价格受让莱钢集团持有的莱钢股份38.41%的股权。
不过,业内人士对此也有不同看法。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江作良说,一些境外投资机构对国内的优质企业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这些机构看来,这是一批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上市公司,目前虽股价不振,但在全流通之后,它们的市值将迎来纠正性高峰。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外资以QFII、战略投资者、境内投资性公司等各种形式进入A股市场时,中国市场正在由短期投机走向长期投资。目前,国内基金主要还是短线交易策略,而外资机构则通常选择市场调整的机会或者行业低谷期逢低买入,然后长期持股。
此外,还有对外资控股的担忧。
张卫星对本刊表示,随着外资进入的诸多限制解除,外资并购将越来越多地要求控股权、财务权、品牌权,尤其是对控股权的胃口将越来越大。对某些重点企业,很可能在一次收购不成功后,采取合资挤压中资方以达到全面控股的目的。
此外,市场人士也担心外资战略投资者联手QFII炒作股票。因为如果一家外资机构先通过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然后通过QFII的渠道只需再购买2%、3%的股份,那么该机构就足以掌握一家公司的控制权。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并购暂时还无法重新改写中国经济版图。
在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总裁陈明键看来,国内股市上能够吸引外资战略投资的上市公司集中体现在资源类、房地产、金融、商品零售等优质行业,而这些行业由于具有丰厚的投资回报令原有股东不会轻易放弃控制权,而其他无特别优势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还是无法吸引到外资进行战略投资。
此外,尽管近几年外资并购案大幅增加,但是外资机构还有待形成一种强大、稳定的市场力量。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是因为除了政策制约外,外资机构还面临退出难的问题。比如三年的锁定期,就意味着在持有期内要面对政策风险、汇率风险制等,持有这些不能随时变现的股票的机构在遭遇赎回时,将会面临很大的被动。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总经理林伟杰指出,眼下关于外资并购还有许多配套措施没有完善。从市场化并购的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一些问题加以明确,譬如在审批程序上有所调整。据中金公司的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的公告对收购价格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按照国际惯例,外国战略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都是先签协议,然后监管部门审批,而目前国内是先公告,等待监管部门的批示,最后才签协议。这就造成公告后价格上去了,等批示回来后不得不按照上去后的这个价格来购买股票。
因此,一家外资银行QFII业务主管对本刊表示,海外投资机构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全盘的战略考虑和详尽的评价估值体系,利好政策的出台并不一定会立即引发并购高潮。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卜小荣 郇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