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又迎来两位电影大腕的激情对话,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与中国导演姜文见面话长,相互欣赏,一个名为“电影大师班”的论坛,逐渐演变为两位大腕对电影往事的回忆,期间还穿插了考学奇遇、初恋感觉,让在场嘉宾和记者听得津津有味。
1、曾被电影学院轰出去
论坛上,姜文更像一个主持人,带领吕克•贝松不断把话题扩展,以致他们闲情逸致地聊起了各自在少年时代有关电影的往事。吕克•贝松是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其作品《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都是既卖座又叫好的经典之作。不过这个电影大师曾在法国电影学院的面试中却被主考官轰出了考场。
姜文:和贝松同志(对吕克•贝松的亲切称呼)一起聊,从哪开始呢?我的《鬼子》(指电影《鬼子来了》)得了戛纳大奖,贝松就是戛纳评委会主席。其实在那之前,我对贝松就很崇拜了,他的《杀手》把我看呆了,我当时觉得,作为一个导演,能导出这么一部精彩的影片也就够了。我是在无意中看到这个电影的,后来,我连着看了好几遍。但是,我听说,你在考电影学院时,被主考官轰了出来,能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吗?
吕克•贝松:哈哈,那是17岁那年,1977年或者是1978年,我考法国的电影学院,我没有通过第一轮面试就被轰了出来,主考官问我最喜欢的导演是谁?我说了一连串导演的名字,结果主考官说,停停停,你不适合在这里学习,你可以走了。我莫名其妙,是因为这些导演不主流还是别的什么,我不知道。结果15年以后,那个学校又邀请我回去教书,我拒绝了,我说,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可能你们不喜欢。
姜文:哈哈,你被轰出来了,那时候,正是中国第5代导演通过考试进入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我也是在那时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你没上那个电影学院后悔吗?
吕克•贝松:后悔,当然后悔。这导致我没有学电影的同学,后来我跟着那些老导演拍电影,当第三助理,我和那些导演不在一个起点上,无法与他们沟通。如果是有一帮学电影的同学,我们可以一起玩,一起拍电影,因为那里面有学摄影的、学美术的、学编剧的、学导演的。
2、同班女孩曾经帮助修正法文剧本
姜文:电影之外,你还有一个领域,那就是写作,你是先写书,后拍电影的。1997年拍成的电影《第五元素》是什么时候写的,你最早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还听说你在20岁之前就写了30多个剧本,为什么那么快,是有什么事情逼迫你写的吗?
吕克•贝松:最早开始写作应该是在13岁的时候。小说《第五元素》是16岁写的,那也是我的第一本著作。没有什么事情逼迫我写,法国人在无聊的时候很喜欢喝酒,但我不喜欢。我父母亲住在乡下,我一个人在城里住宿读书,没事干,我就写,那可能也是我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做法吧。
其实,我起初的法文并不好,有很多拼写错误,我的数学也不好,经常抄我同桌的数学作业,别人还以为我数学好呢?我写剧本都是偷着写的,怕同学说我法文不好。写出来之后,我叫一个女孩子给我修正法文并打印出来,她的法文很好,我知道她喜欢我,所以她非常愿意帮助我,不过她丑,我并不喜欢和她呆在一起,哈哈,你们看到了吧,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这样。有意思的是,就在5年前,我们无意中重逢了,在一家餐厅里,她穿着时髦,比学生时代漂亮多了。她说,你还记得我帮你修改剧本吗?我说当然。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她同时也是巴黎大名鼎鼎的律师。
3、从小喜欢模仿各种角色
姜文:你是16岁开始写剧本,我比你晚多了,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我开始写了,但没写完,也没写好,直到29岁,我才写了第一个剧本,那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吕克•贝松:但是你的电影很现代。我第一次看你的电影《鬼子来了》时,别人对着银幕里的一个老头说,那个就是姜文,我感到很纳闷,怎么一个老头拍出这么现代的电影,后来知道是别人指认错了,看了你的照片才知道,你原来是那么年轻。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入了电影这个行当?你从小就梦想当演员吗?
姜文:偶然,纯属偶然。我不到10岁就跟着父亲随军到了贵州,我家住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其实那是一个仓库,外面是篮球场,那里经常放电影,我睡在我家床头上就能透过窗户看电影了。部队放映员对我很好,把倒片时的断胶片给我玩,我把胶片装在盒子里用手电筒照着,在墙壁上放映,还给配音,我一个人给5个角色配音,同时还模仿每个角色。后来长大一点,人们都说我应该去演电影,当演员,因为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都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加上我会模仿各种角色,于是就促成我考中央戏剧学院的梦想。
吕克•贝松:哈哈,我9岁时在摩洛哥的沙地上看了第一场露天电影,很好玩,那是个喜剧,银幕似乎是个床单,放映机放在拖拉机上,放映中途,居然过来一只骆驼,它要把那床单扯下来,于是一群人在追赶骆驼,银幕上下,简直就是个三维的立体喜剧。
(来源:深圳晚报,作者:裴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