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特种兵”(中)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特种兵”(上)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日电 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特种兵”(下)
作者 王永孝 王锋
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序列中,有这样一支支特殊的部队——他们没有机会参加导弹发射,甚至没见过导弹。当战略导弹成功发射的时刻,他们有的正跋涉在深山老林,有的正奋战在国防工地,有的正驰骋在千里运输线,有的正巡逻在神秘的导弹阵地……
装检——时刻为导弹把脉
“号手就位——”一声口令,幽长的导弹坑道里走来一列方队,裹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他们是担负导弹装备检修任务的某装检所的科技干部。
指挥室里,专家组正通过大屏幕监控各操作间的工作情况。
现场总指挥王国庆介绍说,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检修工作进行全程监控,既减少了进出操作间的人员数量,又有效统筹了专家技术力量,科学地解决了装检工作对技术人员的高度依赖与导弹装备对操作间人员数量的严格限制之间的矛盾。
据知,这个装检所的科技干部,一半左右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是一支由导弹专家挑大梁的王牌部队。
有一回,该所在执行某装备拆装任务时,发现该装备核心部件出现前所未有的物化粘连现象。是将装备返厂检修,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分解?专家组经过研究,果断决定进行技术攻关。惊心动魄的四个小时后,终于将此部件安全分解。导弹专家刘德林说,依靠自身技术拆分导弹装备部件,在装检部队历史上还是首次,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王总指挥告诉记者,导弹装备在长期的贮存过程中,受到坑道内温度、湿度、介质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细微的变化。而任何一种变化,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发射精度。为此,他们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坑道内给导弹“把脉”,一有问题就及时处理。
押运——驰骋万里运输特种器材
前方警车开道,后面公安护送,路旁五米一岗……某特装运输营的车队出发了。该营担负着战略导弹特种器材的运输任务。出于安全保密的需要,整个车队都是昼伏夜出。营长刘忠民说,每次执行任务,他们对外联络的一切线路都要中断。
特种器材价值连城,异常娇贵。运输中,官兵们每隔两小时就检查一次器材的捆绑固定状态及周围空气、介质等情况,并向上级报告。担负检测任务的某连连长杨登荣说,以往检查、控制车厢内的特种器材,都依靠人工动手,如今安装有自动化信息控制系统,只需输入程序、摁下电钮,就能迅速得出相关数据资料,大大提高了技术保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近年来,该营官兵每年大部分时间都驰骋在万里运输线上。他们执行的各种器材运输任务,全部做到了安全准时、万无一失。
测量——深入草原为导弹报靶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铁塔,塔尖上红旗迎风飘扬。以这座铁塔为中心的半径两公里的圆周上,均衡地部署着六组官兵,他们来自某测量营,正在执行给导弹报靶的任务。
副营长马志达告诉记者,给导弹报靶既艰苦又危险,而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官兵们承担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近年来,这个营七闯大沙漠,九进大草原,累计行程二十多万公里,完成了数十枚导弹的落点测量任务。
“进入十分钟准备。”首区指挥部的声音传荡在每个报靶兵的耳畔,报靶兵个个弓步屈膝、收腹屏息、俯身弯腰,头正,颈直,双目圆瞪。官兵们始终保持这个特别的“造型”。他们说,这个简单的动作其实非常重要,它关乎导弹落点测量的成败。
“发现目标”。报靶兵们反应异常迅速,瞄准观测、转盘跟踪,镜头紧紧地跟着那个光点。一声巨响后,一柱烟尘蓬然腾起,导弹落地爆炸了。
“经度XX,纬度XX”, ……一个又一个的报靶兵传来了导弹落点的精度数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