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倒指标办挂靠:政策性的“闷声”发财
为高校毕业生办理假接收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从北京各区人才中心接收高校毕业生的通知中都不难查到如下条款:
“接收毕业生不得弄虚作假,搞假接收,为毕业生挂档”;
“对于弄虚作假或牟取私利等不符合有关接收政策的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可是,假接收依然大有市场。是什么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帮助”学生弄虚作假呢?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在北京,国家对很多高新科技企业在政策上进行扶持,这些企业向人事局申请进京指标也相对容易些,其中就有些“管理灵活”的企业利用这种优势办理假接收,为应届毕业生解决户口。为一个毕业生解决北京户口收费在3万至5万元不等,少数企业每年仅以此就可入账近百万元。而挂靠在企业里的毕业生只是个空名。
北京市一些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研究所,也有卖掉进京指标的情况,但这类单位管理相对严格,所谓办挂靠“卖户口”的规模不大,价格也相对低些,约在5000到10000元。
还有一些企业主要针对柳冬这样的本市生源,为毕业生办理假接收,解决其派遣证问题。这种情况更加普遍,收费也比较不确定。
存档费:“蚂蚱虽小也是肉”的流水小财
用人单位与人才中心进行合作,积极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挂靠,条件是这些学生的档案必须存在指定的人才中心。
按一个学生一年收240元存档费计算,柳冬他们学校每年应届毕业生有9000人左右,只要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类似人才中心办理手续交费,则能为这些人才中心每年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
记者上周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打电话到柳冬存档的人才中心,问能否将档案存到这里,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说没问题,你来吧。记者又问:“您能否帮忙找一家单位挂靠,要办理什么手续呢?”对方回答:“你只要来就行了,别的不用担心,我们去帮你找挂靠单位,挂靠单位都是我们集团的下属单位,绝对没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